原标题: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丨索·恩

编辑推荐:

五十四天,每一天都让你潜入一个新的世界;直面令人不愉快的真相,展现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是什么将人与人分隔,又是什么将人与人相连;在这里,冷战远未结束——

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

〔德〕纳韦德﹒凯尔曼尼 著

李双志 王博 译

2019年10月 / 86.00元

ISBN 978-7-5201-5614-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索·恩

有一片广袤的土地,从德国以东,跨越俄罗斯而绵延至近东,它始终让人感觉陌生,它被频仍的战火与灾祸撕裂。纳韦德•凯尔曼尼沿着当今在欧洲重新出现的壕沟长途跋涉:从他的家乡之城科隆往东到巴尔干半岛,再向南翻过高加索山,抵达他父母的故乡伊斯法罕。他对含义丰富的细节有着清晰无误的敏锐感受,并藉此在自己的日记中讲述被遗忘的地区,那里的人们如今正在创造历史。

作者简介

纳韦德•凯尔曼尼是生活在科隆的自由作家。他以小说、散文和纪实报道赢得过众多奖项,包括克莱斯特奖、约瑟夫-布莱特巴赫奖以及德国书业和平奖。

译者简介

李双志,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青年研究员,2000至20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2009至2013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至2017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教于南京大学。长年致力于现当代德语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中德文学比较研究。

王博,南京大学德语系本科毕业,南京大学与哥廷根大学双硕士学位。热爱阅读,热爱文化交流,曾任职于奥地利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目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江苏理工学院德语助教。

图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科 隆

第一天 什未林

第二天 从柏林到布雷斯劳

第三天 奥斯维辛

第四天 克拉科夫

第五天 从克拉科夫到华沙

第六天 华沙

第七天 华沙

第八天 从华沙到马祖里

第九天 考纳斯

第十天 维尔纽斯及周边地带

第十一天 穿越帕内拉伊去明斯克

第十二天 明斯克和哈腾

第十三天 在切尔诺贝利封锁区

第十四天 库拉巴蒂和明斯克

第十五天 在科拉思纳博乐背后的封锁区

第十六天 从明斯克到基辅

第十七天 基辅

第十八天 从基辅到第聂伯河

第十九天 在顿巴斯前线

第二十天 穿越马里乌波尔到达黑海

第二十一天 沿黑海海岸前往敖德萨

第二十二天 敖德萨

第二十三天 从敖德萨起飞

第二十四天 经莫斯科前往辛菲罗波尔

第二十五天 经巴赫奇萨赖去塞瓦斯托波尔

第二十六天 沿着克里米亚海岸

第二十七天 从克里米亚岛俄罗斯大陆

第二十八天 去克拉斯诺达尔

第二十九天 从克拉斯诺达尔到格罗兹尼

第三十天 格罗兹尼

第三十一天 在车臣山区

第三十二天 从格罗兹尼去第比利斯

第三十三天 第比利斯

第三十四天 第比利斯

第三十五天 去哥里,去格鲁吉亚-奥塞梯停火线那里

第三十六天 从第比利斯去卡赫季州

第三十七天 从卡赫季州去阿塞拜疆

第三十八天 沿着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停火线

第三十九天 乘夜间火车前往巴库

第四十天 巴库

第四十一天 巴库和戈布斯坦

第四十二天 从巴库起飞

第四十三天 埃里温

第四十四天 埃里温

第四十五天 去塞凡湖并继续前往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第四十六天 穿越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第四十七天 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停火线那里,并继续前往伊朗

第四十八天 途经焦勒法去大不里士

第四十九天 途经阿哈马达巴德前往阿剌模忒堡

第五十天 抵达里海并继续前往德黑兰

第五十一天 德黑兰

第五十二天 德黑兰

第五十三天 德黑兰

第五十四天 从德黑兰起飞

与家人在伊斯法罕

启 程

致谢

媒体获誉

向上滑动阅览

“纳韦德•凯尔曼尼的范例说明,这一类作者必须要有多么丰富的事先历练,必得经历多少次破碎、排挤、为此沮丧同时又狂喜,不论遭到多少批评都必定要为世界振奋如斯,他们才担当得起政治作家这个本身也闪耀动人光彩的角色。”

——莱纳尔德•葛茨

2015年毕希纳文学奖获奖演说词

“记者作家纳韦德•凯尔曼尼着迷于异国他乡。他对令人不愉快的真相的那份好奇让他具有同理心,努力以写作来理解是什么将人与人分隔,又是什么将人与人相连。”

——安德里亚斯•吕格

德国电视一台,2018年3月18日

“他的纪实报道也许是这位公共知识分子的核心作品。它们缔造了一部不可言传者的文化史。”

——菲利普•霍尔斯坦因

《萨尔布吕肯报》,2018年3月20日

“这本书的突出特征将会久久萦绕你心头:那便是对这个世界中总有无法治愈之伤的感触。”

——汉斯-迪特•徐特

《新德国》,2018年4月11日

“这是一本如此丰实饱满,扣人心弦的书,值得花五十四天去读,每一天都会让你潜入一个新世界。”

——卡嘉•怀瑟

《北德广播电台在线版》,2018年1月26日

“他的五十四天让人感受到,在他走过的十二个国家之间,在这上万公里的旅途中有着多么无穷无尽的伟大的文化财富。”

——克劳迪娅•梅奥德

《新苏黎世报》,2018年2月21日

精彩书摘

那片位于火车站后的街区,我每天都会穿行而过。在这边听到人说阿拉伯语,那边又传来了波兰语,左边听起来像是巴尔干地区的语言,土耳其语是屡见不鲜了,偶尔也有零星一点儿让我竖起耳朵去听的波斯语,有非洲人说的法语,有亚洲人的语言,也有色泽和味道截然不同的各式德语,来自金发人,也来自东方人,来自黑人或者黄种人。

这儿也不总让人感觉安心。那些流浪汉们,那许许多多的黑色人造革夹克衫(或者也可能是真皮革,我看不出来);哦,神呀,那些身穿彩色长裙、抱着围巾里的孩子的黑发女人,门牙镶金,手边身前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孩子;那些四处晃悠的少年,那些瘾君子,身上挂着伤痕,住在“科拉能树下”——我的街区这儿的街道真叫这个名字——的宿舍里;这之间还有几个留着“可疑”长胡子的穆斯林。

图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

不仅仅是在科隆的火车站后面会有这样的现实状况。在西欧的所有大城市里,多半都能找到混杂在一起的土耳其蔬菜店,中国食品,革命之前在伊朗的国家电视台做过导演的商贩卖的伊朗特色商品,传统的面包店,自助面包店,依次排开的手机店和网吧——打电话去伊朗19芬尼每分钟,土耳其9芬尼,孟加拉24芬尼——廉价宾馆,性用品店,婚纱店,为土耳其人、阿尔巴尼亚人、非洲人、喝酒或不喝酒的土耳其人开设的特色酒馆、茶馆和咖啡馆,时髦或破旧的餐馆,泰式按摩馆,提供酒或不提供酒的赌厅;在进出口贸易商铺之间是出卖家具或印章的一家家老字号店铺,在主干道上有难民宿舍,住着把窗户玻璃卸下来好安装圆盘状的卫星接收装置的吉普赛人。

到了冬天,这里还会隔三差五地出现身着蓝色或红色制服、戴尖角帽、配弯刀的一群中年男子先锋队,一群印第安人或者半裸的匈人——狂欢节社群。那些在自己超大尺寸的店铺里贩卖千篇一律、一欧元20节电池的商贩,他们靠什么为生?肯定不是靠电池,因为顾客盈门的老号专业店铺一家接一家地败倒在了上涨的房租前。民族交往是在街区的首尾两端,在四条长吧台旁边,那里有最久经考验的科隆妓女在一直敞开的窗口和肥胖的德国人,也和喝醉酒的土耳其人一起唱起“洪穆巴·特特拉” 。

图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

这就是新的中心,而在科隆火车站后的中心要比其他地方平和不少,不,往往比这里所说的、比言语可表达的更为恬静安详。它们也足可以被称为纯净了。它们与这个地方的历史没有关系,不过它们也不会抹除历史,更不用说科隆已有2000年历史了。它们仿佛就是要让科隆回归它最初的词义,即殖民地。它们就好比异乡来客的殖民地,不过是许多不同的外来客,彼此之间也感觉陌生,就好比在网吧里两个隔板之间坐着,或者在电话商店门口成群站着时那样。我常常想,他们大概也是在丹吉尔(Tanger)附近上的船,在深夜里,在一座斜坡下面,只是他们的船没有下沉,也没有被截获——即便他们还是得五个人共住一间,对警察感到恐惧。这些大抵都算是成功的故事吧?打电话去伊朗19芬尼每分钟,土耳其9芬尼,孟加拉24芬尼。这些人不是边缘社会群体。他们是从城市中心往外晃荡的。边缘是那些看上去还是同样的人所居住的地方。在那里,城市按照收入分割开来。

在中心一切都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我走过街区,我在这边听到人说阿拉伯语,那边又传来了波兰语,左边听起来像是巴尔干地区的语言,土耳其语是屡见不鲜了,偶尔也有零星一点儿让我竖起耳朵去听的波斯语,有非洲人说的法语,有亚洲人的语言,也有色泽和味道截然不同的各式德语。有一半是我听不懂的,真的有一半。而我听得懂的一半,我大多也只懂其中一半,因为那些话要么是消失在了窗户或店铺门后面,要么发音不清或者离得太远,要么是我从别人身边时走过时走得太快,或者是别人走过我身边时走得太快。我会自己把句子说完或者想出句子的开头,我要想象出一些故事,不是发生在德国或者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而是发生在中国的县城,在尼日利亚的大学,在船上,在集装箱和候机大厅里,在心奔驰的地方。

图源:https://unsplash.com/photos

特别关注

凯尔曼尼将于10月13-10月25日分别在北京、南京、上海与汪晖、余华、叶兆言等嘉宾就此书的相关话题展开对话!详情可见今日第二条推送~

▼识别西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The End

编辑:梁成媛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沿坟墓而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