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慶緒叛軍方面,由於知道守睢陽的是名將張巡,安慶緒也安排了自己麾下的最強陣容:由猛將尹子琦領銜,麾下楊朝宗等皆是能征慣戰之將,同時搭配了突厥、同羅、奚等少數民族精銳部隊近13萬人,殺奔睢陽。面對着氣勢洶洶而來的叛軍,唐帝國同樣知道睢陽的重要性,駐守在這裏的是名將張巡。

安史之亂暴發了!

憶昔開元全盛日,憶昔天寶成平時,錦繡的大唐終究在這一刻走上了歷史的拐角。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奉詔討伐楊國忠爲藉口舉兵反唐,其麾下十五萬虎狼之師一路南下,所到之處各地州縣望風而降。

其時,天下成平已久,朝廷軍隊早已經久不修戰備,與安祿山叛軍交手連戰連敗。大唐接連損兵失地,河北丟了,中原丟了,洛陽丟了,最後連長安也丟了!

楊玉環魂斷馬嵬驛,唐玄宗李隆基避禍於蜀中,唐肅宗李亨繼位於朔方……一時之間,原本強大無比的大唐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一、形勢發展

長安陷落之後,唐帝國並沒有因此而瓦解,而相反安祿山的叛軍由於一路南下作戰以及後方的多處叛亂,導致其軍隊銳氣盡失,再也難以阻止起大規模戰役繼續向唐王朝窮追猛打。相反,唐王朝一方在肅宗李亨繼位之後,重新建立起了一個新的統治核心,並得到了各地實力派的普遍支持,再加上前期一系列的戰役使得整個國家逐漸的進入到了戰爭狀態。

前期猝不及防之下面對安祿山叛軍的進攻損失雖然巨大,但是唐朝這個龐然大物一旦甦醒過來,其暴發出的戰爭潛力是驚人的。很快,整個國家開始組建出多路平叛部隊,對安祿山叛軍實施反擊。在這同時,至德二載年初,安慶緒殺安祿山而奪位稱帝,使得叛軍內部矛盾開始逐步顯現。另一方面,由於江淮等國家財稅重地一直在唐帝國的掌握之中,各地錢糧依靠大運河源源不斷的補給着唐帝國,所以唐帝國具備了極強的造血恢復功能,使得平叛的力量是越打越強,而叛軍則是越戰越弱。

正是因爲這一趨勢的顯現,使得安慶緒叛軍集團極爲驚慌失措。最終,安慶緒將猙獰的目光掃向了江南,他知道:自己必須要孤注一擲,集中力量將整個江南打爛,否則自己的軍隊將會被大唐整個恢復力驚人的戰爭機器給活活的耗死!

於是安慶緒集結了15萬大軍開始席捲河南各地,然後準備在平定河南之後南下切斷大運河,阻斷各地財稅的輸送。而這個時候,做爲大運河的樞紐和屏障的睢陽城便橫亙在了安慶緒大軍的面前!

二、睢陽不投降

面對着氣勢洶洶而來的叛軍,唐帝國同樣知道睢陽的重要性,駐守在這裏的是名將張巡。張巡是河南節度副使,其在河南地區組織的抵抗讓安慶緒的叛軍大爲頭疼,不過其最終由於兵力薄弱不得不撤退至睢陽休整。而此時此刻,面對着十多萬殺奔而來的叛軍,張巡卻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了退路。

此時此刻,張巡麾下兵馬不足兩千人,兵力嚴重不足。他於是趁着叛軍主力未至之前迅速在周邊各縣招募民兵,然後與睢陽太守許遠合兵一處,總計兵馬接近7000人駐守睢陽。

叛軍雖然勢大,但是睢陽上下卻是鬥志昂揚,充滿了死戰到底的決心。其中睢陽太守許遠與張巡配合十分默契,二人分工由善戰的張巡全權負責與叛軍的正面交鋒,而許遠則在後方統籌輜重糧草的供應。

安慶緒叛軍方面,由於知道守睢陽的是名將張巡,安慶緒也安排了自己麾下的最強陣容:由猛將尹子琦領銜,麾下楊朝宗等皆是能征慣戰之將,同時搭配了突厥、同羅、奚等少數民族精銳部隊近13萬人,殺奔睢陽。

三、有聲有色的攻防戰

7千對13萬,怎麼看張巡都是輸,無非是撐的時間長短而已。不過張巡並沒有採取保守的固城自守的策略,相反他更加積極主動的與敵人一招一式的打起了對攻。

不拘於成法,主動尋求戰機,這就是名將!

一是虛實結合。交戰之初,張巡命令士卒在夜間突然擂鼓叫戰,尹子琦連忙從被窩裏爬出來整頓部隊準備廝殺,但是當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卻發現守軍根本沒有出城。但是當尹子琦命令部隊回去休息之後,張巡立刻又讓人在城頭擂鼓,如此一連幾次把叛軍折騰得夠嗆。

面對這樣的情況,尹子琦沒轍了,只得命令士卒身着鎧甲就地休息。然而臨近天亮的時候,張巡卻帶領着麾下猛將南霽雲、雷萬春等猛將分兵三路,各領五十名騎兵突然殺入叛軍陣營。叛軍猝不及防之下潰不成軍,此役叛軍折損近五千人。

二是將計就計。但是在睢陽守軍當中有一支部隊喚作“綠帽軍”(這個稱號很有意思),這支部隊的將領叫田秀榮。田秀榮眼見叛軍勢大想要叛變投敵,於是暗中與尹子琦約定在交戰之時臨陣倒戈。尹子琦於是下令自己的部隊正面交鋒時不要攻擊“綠帽軍”。

不曾想田秀榮的計劃被麾下的親兵祕密報告給了張巡,張巡在祕密斬殺田秀榮之後,命令南霽雲、雷萬春將麾下部隊都戴上綠帽子,換作綠帽軍的打扮。在於叛軍正面交鋒之時,南霽雲、雷萬春假意靠近叛軍,然後突然發動襲擊,叛軍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到慘重打擊,頃刻間潰不成軍。此役,叛軍損失過萬人。

三是見招拆招。此後雙方陷入拉鋸戰中,尹子琦命令部隊圍城攻打,張巡則是一邊堅守一邊尋找機會以偷襲的方式主動出擊殲滅敵人,雙方你來我往打了將近四個多月。在此期間張巡出戰大小百餘次,殲敵近兩萬人,麾下大將南霽雲還曾經一箭射瞎了尹子琦的一隻眼睛。

四、絕境下的慘劇

幾番交戰,張巡率領的守軍雖然給予了叛軍重創,但是由於周邊地區朝廷兵馬攝於叛軍勢大,極少有人前往救援,睢陽的形勢越來越嚴峻。

一方面是守軍連續作戰折損巨大、疲憊不堪,張巡曾經一天連續擊退叛軍二十多次攻城,其戰鬥強度之大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最要命的是城中糧食逐漸告罄,人是鐵飯是鋼,將士喫不飽肚子如何去應付高強度的慘烈戰鬥。

面對這樣的情況,張巡想了很多辦法,他殺了自己的愛妾,把愛妾的屍身煮熟犒賞作戰的將士。睢陽太守許遠也將自己豢養的奴僮綁了交給士兵喫食用,甚至是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鎧甲弓箭上的毛皮都被將士拔下來喫了。

到最後,實在餓的沒有辦法了,守軍將士就乾脆將城中的老弱殺死,烹煮之後分而食之。一幕幕慘劇在睢陽城中上演,喫到最後城中僅剩下了四百男丁。

城破之時,張巡面向西面叩拜道:“臣已經竭盡全力,不能守住睢陽,活着不能報答陛下,死後作爲孤魂野鬼也要殺敵。”

最終,張巡及麾下雷萬春、南霽雲等三十六員將領被尹子琦盡數斬首!

五、落幕

睢陽之戰,張巡率7000餘衆抵抗叛軍13萬,前後堅守近10個月,殲敵至少5萬以上,此役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

一是有效牽制了叛軍主力。除去尹子琦本部13萬人之外,安慶緒曾經多次曾兵睢陽,叛軍兵力總投入至少接近20萬。然而如此多的軍隊卻在睢陽城下苦耗了十個月之久,使得唐王朝其他領土免於戰火,得到了極爲寶貴的喘息機會。

二是重挫叛軍銳氣。此役不僅讓大唐上下看到了睢陽守軍的忠貞氣節,也讓原本已經逐漸衰弱的叛軍頹勢更加明顯。此戰之後不久,唐軍在郭子儀率領下迅速光復了長安、洛陽兩京之地,全面拉開了大唐反攻的序幕。所以,睢陽之戰當之無愧爲安史之亂的轉折點!

三是屏障江淮。睢陽之戰歷時10個月,這10個月的時間卻讓虛弱的大唐得到了江淮各地錢糧的源源不斷的補充,從而使得日薄西山的唐帝國重新煥發了生機。

當然此役發展到最後,其慘烈的“人喫人”現象也爲後世所詬病,從人性的角度講此戰實在是太過慘烈、太過泯滅人性,不過對於中華民族文化中“忠於國家民族”的核心思想來看,此役依舊是瑕不掩瑜。

千年之後,我們站在睢陽城頭,面對着泣血的殘陽,永遠不要忘記那段歷史中悲壯的人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