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邊貼的是現在不會,需要學的,有:寫故事、找選題、起標題、文章框架......。知識本身並不會給你帶來進步,通過知識反思自己,糾正自己的行動纔會。

作者:銘哥

來源:銘哥筆記(ID:ipotato2017)

昨天看到有讀者在後臺給我留言:

我已經畢業2年了,每天都忙於和客戶打交道,早出晚歸,經常10點,甚至凌晨纔回家,可業績也只是勉勉強強完成指標。

公司新來了個實習生,上班時間比我少,可業績卻比我高很多,還經常被領導表揚。

我很無助,特別想把我的業績提上去,該怎麼做纔好呢?

我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同樣的迷茫和困惑,想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卻又沒有方法。

今天銘哥就和大家分享,3個讓你在一個領域快速變牛逼的方法。

1

拆解大師作品,直接套用

有一次,我讓公司新來的實習生寫一篇知乎,因爲他剛來,也從沒寫過知乎,所以我對他的文章並不抱什麼希望。

可是,他寫出來的回答卻讓我大喫一驚,超出了我的預期。

發表後,效果也不錯,一小時點贊破3位數,贊數最終破千,直接超過了一些來半年甚至1年的同事。

他爲什麼第一次寫就能寫這麼好呢?

原來,當我把任務交給他時,他並沒有悶頭就搞,而是看了30篇高贊回答,開頭、內容、結尾、細節,一一拆解:

開頭讓讀者讀一個輕鬆易讀的小故事,或是一句對文章概括性的總結,最好是金句,還要加粗,這樣才更能吸引讀者。

內容要直接上乾貨,不要有廢話,分段要清晰,字數在1500上下最好……

當你入門一個新領域或者接到一項從來沒有做過的項目時,切記不要自己一個人矇頭搞。

牛頓都知道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去找那些已經在行業裏做出成績的,拆解他們的作品,形成一個基本的框架模型,直接套用。

其實那些所謂的創作,不過是別人經過深思熟慮的模仿。

2

刻意練習

公司有兩個同事,都很拼,都是996,但一個進步很快,一個進步很慢。

我很好奇,就時常觀察她倆,那位進步快的同事,桌子上貼着很多便利貼,這些便利貼可不是什麼代辦的事項,排序也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整齊地分成3部分:

左邊貼的是現在不會,需要學的,有:寫故事、找選題、起標題、文章框架......

中間貼的是會,但不精通的,有:寫乾貨、行文邏輯、設計開頭、幹掉拖延症......

右邊帖的,是精通的:搜索素材、找圖片......

她每天都會刻意練習那些她不會的能力,爭取早日把左邊變成中間,中間變成右邊。

反觀那位進步慢的同事,每天都在重複着自己已經精通的技能,從沒想過去練習自己不會的東西。

很多進步慢的同學其實都犯了這個錯誤:只做自己會的, 從不做自己不會的。

所謂刻意練習,不是重複自己會的,而是重複自己不會的。

3

行動糾偏

銘哥之前去拜訪過一位大V,這個大V特別愛閱讀,家裏兩個大書架,滿滿都是書,我隨手拿了一本,卻看到裏面什麼標註都沒有,就像新的一樣,又拿一本,還是這樣,拿第三本,還是這樣。

我很疑惑,這些書的讀書筆記大V早就分享到網上,重點也羅列得清清楚楚,但原書裏卻一點標註都沒有,難道大V過目不忘?

大V看了我一眼,雲淡風輕地說:我從不做筆記!

我很驚訝,眼珠子都快出來了。

大V看着我,得意地笑了笑,說:“不是我過目不忘,是我在那一刻就把它融入我知識體系裏了。”

“每當我看到對我有啓發的句子或段落時,我並不會往下讀,而是會停下來思考:

作者說的有道理嗎?我以前哪裏做錯了?我今後該如何行動?

當我思考完這3個問題,這個知識點就已經和我的知識體系發生連接了,它已經從作者的變成了我的。

雖然速度慢,但輸入效果纔是最重要的。

看書不是目的,學到東西纔是目的!

至於,有時候記不清,或者想重新看時,直接憑記憶的關鍵詞去電子書搜索就立馬找到了。”

這就是區別啊!

很多人總是疑惑,看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課,怎麼生活還是沒有改變,工資還是沒有漲?

因爲你看完就忘,從不思考,也從沒用書中的建議去修正自己曾經不好的行動。

人真的很容易欺騙自己,我們看書,抄了一大本筆記,以爲收穫很多,其實過幾天就忘得一乾二淨。

知識本身並不會給你帶來進步,通過知識反思自己,糾正自己的行動纔會。

未經反思的生活是盲目的,未經認真生活的反思是空洞的。

思考不一定會進步,但不反思,就永遠都不會有進步。

作者簡介:銘哥,94年的農村小夥,專注於學習成長,提升個人價值,幫助年輕人解決成長過程中的迷茫和焦慮。

個人公衆號:銘哥筆記(ID:ipotato2017)

IDshangzhanzhiku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