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市“脊樑” ,900萬武漢人感恩你們的守護!

來源:長江日報

雷鋒曾在他的日記裏寫到:“我是人民的勤務員,自己辛苦點,多幫人民做點好事,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

服務人民、無私奉獻、雪中送炭……

雷鋒的這種快樂和幸福

有一羣人,感同身受

疫情之中,一聲召喚

他們挺身而出化身雷鋒

守護着武漢人

退役軍人王禾田:

勇當生命“擺渡人”

47歲的王禾田是河北邯鄲涉縣人,當了12年汽車兵,轉業後被安置到黃鶴樓公園工作。成爲一名生命“擺渡人”,在他看來,就是做了一件武漢人都會去做的事情。

疫情發生後,他多次申請當志願者。1月23日,看到武漢市一醫院和二醫院招募司機志願者消息,王禾田興沖沖與對方聯繫,結果被告知“招滿了”。沒過多久,武漢市開始招募司機志願者,王禾田踊躍報名,沒想到對方要求志願者“40歲以內”。2月初,武漢市江岸區永清街道招募轉運車司機志願者,他第一個報了名。怕對方不收,他主動“推銷”自己:“我是退役軍人,有三個優勢:執行力強,紀律性強,時間觀念強”。這一次,他終於成功了。

每次接送病人的時候,看見他們大包小包的,親人也不能陪護,王禾田都會主動幫忙病人拿行李。爲在接觸時不增加病人的擔憂,他準備了一套“專用服裝”,就在工作期間穿,每次穿完就用 “84 ”消毒。“現在衣服都被燒壞了,成了紅色的”,王禾田說。

在轉運時,病人多多少少都會有焦慮、害怕的情緒,王禾田都會安撫焦急、虛弱的患者,“別擔心,我會開的很穩,一定把你安全送達。”截至目前, 王禾田已轉送病人46人。

“我家有兩個小孩,兒子今年高考,姑娘才5歲。我想我接觸過病人,風險很高,不能回家。”爲了不給家人和鄰居帶來麻煩,王禾田在小區外面找了個房子,住了一個星期。後來街道瞭解情況之後,就給王禾田安排了住處。

王禾田有一個紅色大家庭,31個家庭成員中就有13個是黨員。“如有需,我必戰”是家庭的紅色傳承。他說,“我曾經參加過98年抗洪搶險。如今疫情當前,國家有需要,我就應該站出來。”

基層幹部熊友明:集結熱血青年 呼必應,召必來

熊友明是一名基層共青團幹部,也是漢陽區抗擊疫情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的領隊。1月27日,漢陽區團委着手組建志願者團隊,2月1日首批志願者正式上崗。這個隊伍一直在壯大,目前基本穩定在300人左右,以80後、90後爲主。

這支隊伍裏,匯聚了的士司機、個體戶、實習護士、在校學生、國企員工、退伍軍人等各行各業的人。他們的任務遍佈在方艙醫院、隔離點、援漢醫療隊保障點、各大商超、物資倉庫、轉運專班各個地方。

每次任務下來後,大家都是搶着幹。因此,這個志願者團隊中流傳着這樣一個口號:“任務靠搶單,秒搶靠手氣”!接到任務後,熊友明都親自帶領志願者奔赴一線,和他們一起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2月14日,武漢天氣預報15日雨雪降溫,武漢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轉贈企業捐贈的500件羽絨服、500件長褲到達漢陽區。下午17時收貨後,漢陽區團委立即在志願者工作羣徵集5臺私家車、7名志願者,在寒風中經過兩個小時奮戰,終於將303套羽絨服送到住在漢陽的山東援漢醫療隊領隊宋超手中。

“謝謝你們送來溫暖。”宋超說,“醫護人員由於出發時間倉促,生活用品帶得極少,眼看就要降溫了,正在發愁。”“感謝你們不遠千里來到武漢、漢陽,冒着生命危險來幫助我們,你們就是我們武漢的VIP!”志願者們說。

2月15日,志願者們又冒着大雪,開着4輛私家車,將197套羽絨服交給漢陽區援漢醫療隊保障組,交給四川醫療隊。

熊友明表示,一個多月的志願服務工作以來,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身邊的志願者朋友們是一羣有熱血、有朝氣、有愛心、有擔當時代青年,是值得信賴年輕一代!

黨員志願者蔡飛:貼心的社區勤務員

疫情發生後,蔡飛從荊門老家返回所居住的同慶閣社區馨悅國際小區報到,主動報名成爲一名志願者,聯合小區內13名黨員,成立志願服務愛心團隊,爲居民團購生活必需品。

蔬菜、肉、米、油,都是日常的必需品,剛開始沒有超市配送,蔡飛到處找菜販,一天打幾十個電話,經常是石沉大海,“答應明天送,推到後天,大後天……”回想最初的窘境,蔡飛一臉無奈。記得有一次,晚上九點終於等到了菜,爲了第二天居民們能領到菜,一直分菜忙到十二點,全身衣服裏外幾層全溼透了。

令蔡飛最難忘的一回,他一個人分發141個業主的團購物資,37份套餐,共428份物資,從下午兩點一直幹到晚上七點,他說:“累垮了!”

每天,蔡飛要在社區羣裏刷兩百多條信息,給大家回信到半夜12點,及時答疑解惑已經成爲了一種習慣。他說,如果信息不公開透明,居民就會有想法、有意見,志願者要積極發揮好社區與居民之間橋樑紐帶作用。

孤寡老人、病癒後的隔離人員、醫護人員家屬等人羣,都是物資採購的重點保障對象。有個業主是協和醫院護士,託蔡飛照顧家裏的一名老人和六歲女兒,蔡飛一直堅持把生活必需品送到她家門口。

2月28日,這位護士輪休時坐愛心的士回來,在小區門口遠遠地向蔡飛鞠了一躬,表示這段時間對她家人照顧表示感謝。“我當時特別感動,這場疫情面前,醫務人員纔是最了不起的戰士。她這一鞠躬讓我明白了我們志願服務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我更要做好。”蔡飛說。

武大志願者鄭欣怡:爲我所愛的城市奮戰到底

22歲的鄭欣怡是武漢大學一名大三的學生。當學校團委發出疫情防控青年突擊隊的招募信息時,她第一時間報名,收集和發佈疫情期間的先進事蹟,爲師生送去鼓勵和溫暖。同時,她響應號召,參與籌備武漢大學“與逆行者同行·爲奉獻者奉獻”志願服務一線醫務人員子女關愛行動,主動蒐集相關教輔資料滿足團隊教學需求。

她和同組的志願者小夥伴,以團隊模式共同爲一名山西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的初中三年級女兒開展學業輔導、心理疏導和情感陪護。她還主動對接社會教育資源,動員十餘所教培機構推出針對一線醫務工作者子女的免費課程。

看着媽媽下沉社區早出晚歸,她覺得自己做得遠遠不夠,又報名參加武漢志願者招募。“我是武漢‘菇涼伢’,我想武漢早點好起來”,這是鄭欣怡急切的願望。現在,她和其他志願者一起每天在中百倉儲百步亭店分揀蔬菜,爲保障社區團購貢獻力量。

在中百倉儲百步亭花園路店做蔬菜分揀的這些天,志願者們每天都要打包近千份蔬菜。鄭欣怡介紹,每個志願者都負責分裝的一個環節,即有力大無窮的“白菜哥哥”,又有麻利細心的“蘿蔔妹妹”。

鄭欣怡說,自己每天從大白菜到蘿蔔到土豆,傳遞很重很重的蔬菜包,拎上秤又打包好,放下來貼標籤,再送走,“組長開玩笑說,大家相當於每天都要舉1000次5千克的啞鈴,就當健身了。回到家常常胳膊都舉不起來,手也在顫抖,但是從來沒有一個志願者喊苦喊累”。

鄭欣怡當志願者的事情被親朋好友知道後,她每天都會收到無數個關心和問候,她說這些都鼓勵着自己繼續向前走。

武漢還有無數個這樣的雷鋒

熱忱奉獻、不辭辛勞

成爲疫情防控的生力軍

與醫務工作者、基層工作者等

一起成爲城市“脊樑”

爲打好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

作出了重要貢獻!

謝謝每一位志願者的付出

有你們守護

武漢,一定會好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