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書本上就能見到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前段時間的相關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翻出相關資料時發現,在2017年爲在長沙舉辦的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他獻上了一段英文致辭的視頻。

在視頻中,他雖然用的是英語,但卻思路清晰、邏輯縝密。視頻結束時,他以“完了”爲結束,語態中帶着俏皮可愛和生活的氣息,讓他一下子改變了人們對他的初印象,甚至覺得他很可愛。

爲什麼呢?

因爲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而袁隆平先生正是一位有趣的寶藏科學家。

在大衆的印象中,袁隆平先生是高高在上、一絲不苟的科學家,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袁隆平先生除了是用科技支持糧食增產,讓人們喫飽飯的科研家之外,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快樂爺爺。因爲他在科研之餘很喜歡文藝和體育,他不僅會打球、游泳,象棋的棋藝也很不錯,除此之外,他的小提琴也拉的很棒。

優秀的人,總是做什麼都遊刃有餘,據悉袁隆平先生的游泳技術十分厲害,曾在高中時獲得武漢市級比賽中第一名、湖北省級比賽中第二名的榮譽,他說體育鍛煉爲他提供了強而有力的體魄,來支撐科研事業的進行,而小提琴能帶領他步入一個舒服、美好的境界。就是這個讓他忘我的境界,才能使他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科研事業中、從而獲得如此好的成就。

在西南農學院讀書的袁隆平先生,是一位樂於學習的好學生,他不僅參加了學校合唱團,在課餘時間時,與幾位熱愛音樂的同學一起在宿舍唱歌,還跟着同學學習拉小提琴。

1953年,23歲的袁隆平先生大學畢業,被下派到湖南湘西雪峯山腳下的安江農校任教,袁媽媽心疼他去了偏遠的山地要喫苦,可袁隆平卻回答道,我年輕,我還有小提琴。到校任職後,拿到的第一筆工資後,他就跑去買了一把小提琴。

年近90的袁隆平全英文演講上熱搜,在稻田裏演奏的小提琴家

從年輕到年邁,從當初的任教老師,變成了解決人們喫飯問題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這50多年來,身側一直都有小提琴的陪伴,雖然小提琴沒有改變袁隆平先生研發地點的偏僻,沒有改變袁隆平先生工作性質的反覆無聊和枯燥,但小提琴的存在卻可以安撫袁隆平先生內心的焦慮與思念,能讓他放鬆面對科研時大腦裏緊繃的神經、調整身心的疲倦、排解內心的孤寂和對親人的思念。

他說“夜晚時分,月光滿地,蛙聲不絕,琴聲能消除一天的疲勞”。短短的四句話,便將一幅浪漫唯美的畫卷,完美的呈現在人們面前。果然,美好的畫面總是離不開音樂的存在。

年近90的袁隆平全英文演講上熱搜,在稻田裏演奏的小提琴家

袁隆平先生很喜歡科學家李四光譜寫的《行路難》,有一次出席全國性的會議,在會議前,應大家的建議,他拉了一曲這首《行路難》,事後,大家由衷讚揚並稱贊他的琴藝,但他卻十分謙虛的說“我是一個南郭先生,那次只拉了頭四句,其餘的都是後臺小提琴大師們拉的,沒辦法,不能讓大家掃興。”

在文體方面,袁隆平先生一直都有興趣,他家中的櫃子裏有不少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等大師們的作品,沒事時,他就會打開音響,用心感受音樂的無限魅力。在面對“科學”與“藝術”這兩個概念時,袁隆平一直認爲“科學研究與藝術創作是相通的,兩者可互相昇華。”

年近90的袁隆平全英文演講上熱搜,在稻田裏演奏的小提琴家

回顧國內外歷史不難發現,除了袁隆平先生之外,還有許多科學家也都深愛着音樂,比如:錢學森先生也十分喜歡音樂,他經常在閒暇時彈鋼琴,國外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十分喜歡拉小提琴,達爾文曾經學過長笛,同時也是一名音樂家.....

在大都數人的印象中:科學與藝術,一個象徵嚴謹,一個代表自由灑脫,這兩者之間看似毫無關聯、甚至是處於相反方向。但是究其實質時,卻不難發現這兩者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就像愛因斯坦所說:“我的很多科學成就是受音樂啓發而來的”。科學創造和研究的靈感相輔相成、互相成就,這也是科學與音樂在歷經千年來,一直經久不衰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