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联名建议修法禁食野生动物的专家王建平:吃啥补啥理念待改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社会公众高度关注因滥食野生动物进而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

1月23日,由4位专家联名提出的《关于尽快修改完善立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建议》被作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的紧急提案提交中央。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以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为导向,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

作为提出上述建议的4位联名专家之一,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四川大学“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研究智库”首席专家、民革党员王建平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禁食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王建平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 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 图

据微信公众号“团结报团结网”3月5日报道,王建平称,当前,禁食野生动物表现出很强的紧迫性。他认为,一方面,禁食野生动物与生物安全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我国承担着重要的国际义务和社会义务。如果因过度食用野生动物,对野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那么这种国际义务的承担与履行就会受到影响,也必然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在王建平看来,目前在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落实上,我国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法制方面。有关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健全,真正促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局面的形成。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1月8日颁行,先后经历4次修改或修订,野生动物食用的问题按理说应该已经解决。但相关立法侧重点和司法实践,侧重于保护“珍贵、濒危、有益的和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对于交易和食用还需进一步明确。

其二是“食野”传统习惯方面。我国民间社会长期流行“吃啥补啥”的饮食理念,“野味滋补”“越原生越营养”“食不忌口”等不良食俗盛行不衰。

其三是社会观念方面。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社会氛围,尤其是谴责甚至严惩滥食野生动物的社会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尽管有公众人物大力呼吁“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劝阻人们不要为了象牙和鱼翅去杀害野生动物,但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还没有达成全社会的基本共识,食野陋习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他还谈到,此次《决定》的出台,对于紧急干预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捕食猎杀行为,增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治理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立法机构通过的《决定》本身也在今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透露出几点导向,一是对滥食野生动物等行为实施重罚,二是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将是重要导向,三是最终希望促成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

作为一名研究“灾害法学”的学者,王建平认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禁食野生动物。在他看来,在国家一级学科“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灾害学”这门学科中,推动“灾害法学”的建设和发展,为类似野生动物食用等带来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王灏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蒋子文 责任编辑:王灏_NA318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