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鼓浪隱士

戰爭是人類歷史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政治、宗教、民族、經濟、領土、階級等等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時,人類所採取的極端手段。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任何戰爭的爆發都有其深刻背景。然而有些戰爭的起因,卻是令人不可思議。由於雙方矛盾的日積月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也成爲了爆發戰爭的導火索。比如上世紀七十年代拉美的洪都拉斯與薩爾瓦多就曾經因爲一場足球賽爆發戰爭。薩拉熱窩的一聲槍響,竟將當時世界的列強捲入殘酷的一戰搏殺中。當然最奇葩的是,在中世紀的意大利,有兩個小國卻因爲一隻木桶而爆發戰爭。

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870年現代意大利的統一,亞平寧半島從未出現過統一的政權,各方諸侯林立。而在中世紀時,位於今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的博洛尼亞與摩德納兩個城邦,爲了爭奪一隻橡木桶而大打出手。

博洛尼亞是意大利著名城市,最早由伊特魯里亞人所建,後被羅馬人征服。此後相繼被拜占庭、倫巴第人、法蘭克人佔領,知道十一世紀成爲自由城邦。這個城市曾於1088年建立歐洲最早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城內哥特式教堂、文藝復興古蹟衆多,是遊客喜歡前往之地。博洛尼亞的人行道均以走廊形式修築,故被稱爲“柱廊之城”。而在現代博洛尼亞是意大利左翼的中心,有“紅都”之稱。此外,制定當代公曆的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光頭裁判科里納等等名人,也都出生在博洛尼亞。

摩德納與博洛尼亞接壤,她最早由利古里亞人建立,成爲羅馬殖民地後開始繁榮,在中世紀時這裏農業發達,是當時著名的城邦。而現代摩德納被稱爲“引擎之都”,法拉利、瑪拉莎蒂、蘭博基尼等豪車品牌的總部都位於摩德納。此外這裏也是著名男高音帕瓦羅蒂的故鄉。

言歸正傳,在中世紀時,由於歐洲教權與王權博弈日益白熱化,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等地出現了支持羅馬教宗(教皇)的蓋爾非黨派以及效忠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齊柏林黨派(如果仔細看中世紀曆史,會發現很多人認爲的“政教合一”問題並不顯著,更多時候是教權與王權的博弈)。

經過相互鬥爭,在1293年,齊柏林黨被粉碎。蓋爾非黨取得了佛羅倫薩的管理權,然好景不長。1294年當選的教宗卜尼法斯八世想控制佛羅倫薩,而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的獨立,不願聽命於教宗,他們分化成“白黨”。而另一些沒落戶,希望藉助教廷的勢力翻身,成爲“黑黨”,因此發生了劇烈衝突。比如大文豪但丁就是“白黨”的骨幹,因而遭到了放逐,並寫下了名著《神曲》。

而在今天意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一些城邦也捲入了這場紛爭中。摩德納和博洛尼亞先後加入了黑白黨爭,摩德納支持白黨,博洛尼亞支持黑黨,兩個接壤的城邦因而劍拔弩張。

1294年,摩德納組織7000人的部隊進攻博洛尼亞,博洛尼亞派兵派出3萬軍隊抵禦敵人,雙方在Zappolino爆發一場激烈的會戰。兩軍在各自付出2000人傷亡後,儘管博洛尼亞人數佔優,但還是戰敗,從而宣佈投降。

而付出重大傷亡的摩德納也不想再戰,於是全軍撤退。但在摩德納軍撤退的時候,從博洛尼亞軍營中帶走了一隻給戰馬喝水的橡木桶(還有種說法,木桶是博洛尼亞逃兵帶過去的)。

在雙方進行了戰後的和談,博洛尼亞願意簽訂“城下之盟”,但要求摩德納必須歸還強佔的土地和那隻木桶。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摩德納願意從佔領土地上撤軍,將其歸還給博洛尼亞。但卻堅決不將水桶送回。因此,雙方戰端又起,並進行了十幾年,直到雙方損失了幾千人,並以摩德納最終獲勝而告終。他們也保留了那隻引發戰爭的木桶,一直延續至今。目前遊客如果去摩德納,還能在當地的大教堂裏看到這隻神奇的木桶。

木桶引起的戰爭,固然是當時意大利政治鬥爭的產物,然而摩德納人寧可放棄土地,也要爲了一隻木桶而大動干戈也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據一些人研究:“在當時,做工上好的橡木水桶售價約爲40德涅爾,按購買力折算,大約相當於現在100元人民幣。”

就爲了這微不足道的木桶,就讓兩個城邦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在今人看來是在匪夷所思。不過筆者猜測,除了深刻的政治矛盾外,好面子的意大利人常爲一些涉及“名譽”的小事而爭吵(意大利國民性問題可以參考意大利作家路易吉·巴爾齊尼所著《意大利人》一書),或者這是一隻木桶引發戰爭的文化因素吧。

作者:鼓浪隱士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祕史」原創制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