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王搞了杯黃豆拼配咖啡

就在昨天,火星羣的朋友被老王刷屏的咖啡內容煩得不行,一大佬忍不住來了一句:“不就是豆漿麼,這麼麻煩?”接下來,有人問如果把黃豆和咖啡豆一起萃取,會是什麼味道。老王心說這我也沒試過,要不咱試試?

再次將黃豆放在咖啡機前,老王又想起了以前用黃豆粉萃取,結果爆缸的慘劇。有了這次教訓,我這次選擇一半咖啡豆一半黃豆。準備工作做到這裏,我內心如同Sein方丈一樣平靜。因爲我已經體驗過了純黃豆“咖啡”的寡淡屁水味兒,這杯無論如何不會再有什麼驚喜了。換個角度想,黃豆如果能代替咖啡豆,那商品咖啡中早就添加大豆了。這就好像超市裏賣的燈影牛肉絲,每袋的成分表裏都有大豆蛋白這個掃興玩意兒。好了,廢話不多說,秉着老王家幹就完了的門風,開幹。

這些黃豆落在我手上也是倒了黴。

這顆黃豆內心在想:大家都是豆子,都能出漿,憑什麼咖啡賣那麼貴?

咖啡豆五兄弟:嘿嘿嘿嘿嘿嘿……聽說有人想出漿?

想到馬上就要把這些可愛的小黃豆絞成粉,心裏難免有些不捨。

咖啡對很多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東西:我們誰都喝過咖啡,包括速溶的、現磨的、美式咖啡、拿鐵、瑪琪雅朵、卡布奇諾、濃縮咖啡、星冰樂、鴛鴦奶茶、手衝的、冰滴的、法壓的、做成罐裝飲料放在便利店冰櫃裏售賣的、私人小咖啡店賣得很貴的叫不出來的什麼耶加或者特寧之類的……咖啡作爲飲品,它和茶葉在很多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說,中國茶葉店隨處可見;但要買咖啡豆,幾乎只能往奶茶原料批發市場跑。就算去這些地方,你也只能買到烘焙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品種可疑的深度烘焙豆。對我們來說,咖啡要麼被大型食品企業完全壟斷,做成高度加工的飲品賣給消費者;要麼只在小衆咖啡圈子裏交流,圈子裏的人用着精緻、昂貴的機器和設備,沖泡着看起來完全一樣但根本沒聽說過的豆子。

我喝了7年咖啡,雖然沒資格說自己把咖啡喝明白了,但我可以自信地說,外面店裏賣的咖啡我大致心裏有數。你就說咖啡館的咖啡吧,什麼基諾什麼鐵的,這些個奶咖用的都是拼配豆,均價在50左右一磅。所謂拼配豆,就是啥豆子都有,焦香和酸苦平衡,也不是多好的豆子。要喝好的,就要數單品,也就是單一品種咖啡豆,一般用手衝萃取。別看單品咖啡那麼玄乎,其實除了基本的酸苦甜幾味,真正決定它們身價的那些個別香味很微弱,如果不是很有研究的,一般不會感覺到。

扯得有點遠,我們來萃取一杯黃豆拼配咖啡。

磨粉

萃取

加奶,老王有語:咖啡不加奶,小老孃們不睬

拉了個屁股花

最美妙的就是第一口

喝到現在,最好喝的咖啡還是自己萃取的。原因別有其他,只是咖啡還過得去,奶也還可以。我自己用的豆子是烘焙日期在10~30天的拼配豆,不像某客的豆子老得都滲油了。某客在雲南收購咖啡,生豆一斤才8元……說到雲南,我國慶纔去了雲南保山市潞江鎮被譽爲中國咖啡第一村的新寨村。

我第一次見到矮矮的咖啡樹,紅色的果實已經成熟,可以採摘。

雖然雲南咖啡這幾年名氣越來越大,但以保山高黎貢山爲中心的咖啡產區在當地和遊客中的知名度卻和其名氣不相匹配。當地人基本不喝咖啡,也沒有看見大型咖啡交易市場。這其中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爲一般人不知道怎麼自己做咖啡,導致民間市場一直起不來。我喝完這杯咖啡,在回家的路上,坐在摩托車坐墊上的屁股就沒停過屁。這讓我對黃豆多了許多敬畏之情——不愧是一斤黃豆四斤屁,回頭看看還不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