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轻轻按下综合信息化管控平台启动程序,调度室显示屏即可清晰地展示出31004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运行情况:综采设备自动进入割煤、推拉溜等生产流程,井下胶带输送机、破碎机、转载机、刮板运输机、采煤机等设备按照系统设定的程序自动运行。这是记者近日在兖矿贵州能化发耳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耳煤业)调度室看到的情景。

自从今年5月完成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建设和7个辅助子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工作,发耳煤业实现了煤矿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有机“嫁接”,实现了远程控制和无人值守,提高了煤矿安全保障水平,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标。

“以前一线工人在工作面采煤时,不仅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磕磕碰碰的小事故也没少出现。现在坐在调度中心,就可以对工作面进行远程操控,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谈及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投入使用,发耳煤业综采区区长袁涛感触颇深。

工作人员正在综合信息化管控平台上进行操作。

发耳煤业组建于2004年,是我省“西电东送”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所产原煤直接通过胶带输送机运到发耳电厂。

和西南地区大多数煤矿一样,地质条件复杂,展示高瓦斯、突出矿井。煤层不稳定,地质灾害严重,这些不利条件时刻威胁着发耳煤业矿井安全生产。加上近年来煤矿普遍存在着用工成本较高,招收采掘工人难度增大等因素影响,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提效迫在眉睫。

2017年6月以来,发耳煤业投入3600万元,与北京天地玛珂、兖矿西安科技公司合作,经过9个月的努力,完成了310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和生产辅助系统信息化7个子系统建设项目。

“通过井下监控中心、调度指挥中心、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采煤机控制系统等,可实现采煤机启停、调整牵引速度及运行方向,可对任何支架进行推溜、降架、拉架、升架、喷雾及其他功能作业。”发耳煤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贵云说,31004智能化综采系统的投入使用,不仅减轻了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人作业环境,提高了矿井安全保障能力和工作效益,还能有效缓解采掘用工的紧张局面。如今,发耳煤业每年减少用人89人,节约人工费用820万元,日采煤量由过去的2300吨提升到3400吨,效率提高了47%;员工收入也由过去月平均6000多元增长到7300多元。

今年30岁的颜辉是发耳煤业的一名支架工,对于智能化综采系统投入使用带来的改变,他最有发言权。“以前支架工的工作不仅又苦又累,支架出了问题还得靠眼睛和经验判断解决。现在如果支架出了问题,通过系统就可以进行修复,安全、精准又快捷。”

从半机械化开采、综合机械化开采,发展到如今的智能化采煤,发耳煤业通过不断改进开采方式,成为我省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和见证。

“发耳煤业是我省乃至西南地区首家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生产辅助系统信息化的矿井。31004智能综采面的建设,在全省煤矿智能机械化建设方面率先走出了一条新路,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填补了我省煤矿智能化领域的空白。”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全省第二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上,发耳煤业智能化采煤项目得到了观摩嘉宾的高度评价。

如今,发耳煤业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信心倍增。吴贵云表示,公司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坚定走“自动化减人,机械化换人”的发展道路,为最终实现“井下无人采掘”不懈努力。

(来源:六盘水日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