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春三月,把課堂搬到室外,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生機,是劉懿萱老師想到的調整課堂氛圍的一個好方法。整堂課下來,劉懿萱感覺,在把課堂搬到室外以後,課堂氛圍的確不一樣了,“一個直觀的感覺就是,學生留言的頻率明顯多了,這至少說明他們都在認真觀看。

原標題:她的網課屏幕中,框進了五彩的春天!武侯實驗劉懿萱開通創意直播

屏幕裏,老師只露半身,對着身後的黑板傳道授業。另一頭,學生聽着老師的講課,對着密密麻麻的板書或者ppt認真筆記,這大概是網課最常見的場景。

但在武侯實驗中學,網課卻有了另一番畫風:在學校初一的語文網絡課堂上,屏幕裏沒有板書,也沒有ppt,取而代之的,是蔥鬱的綠植和豔麗的各色鮮花,語文老師劉懿萱就在這樣的情景中走入學生視野,給大家講授詩詞。

早春三月,把課堂搬到室外,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生機,是劉懿萱老師想到的調整課堂氛圍的一個好方法。

2月17日,學校正式開始網上覆課以後,劉懿萱跟其他老師一樣,也爲第一次當“網絡主播”做了很多準備,“線下教學跟線上教學最大的不同,就是互動性差,沒法及時觀察學生接受知識的狀態。”爲此,她精心打磨課件,在直播後回看課堂效果,也想了很多與學生可以互動的方式,儘量保證線上課堂氛圍的活躍。

然而,實際上的網課效果卻與劉懿萱預想中的相差很多,在上了一堂網課後,劉懿萱發覺,學生很容易倦怠,整個課堂也很死板,學生單方面聽講,也看不到老師,互動的機會很少,效果也不能保證。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懿萱看到自家陽臺上的各種盆景正在發芽,“特別是陽光投射下來的時候,有一種萬物正在甦醒的感覺。”這激發了劉懿萱的靈感,“能不能把課堂也搬到室外,讓學生也感受到春天的到來呢?”

她決定試一下。2月20日要講《晚春》這首詩,劉懿萱提前就將家裏所有的盆栽都搬到了陽臺上,在一片綠色的擁簇中,劉懿萱支起黑板,架好直播設備,開始了第二堂網課。

果然,場景的變化一下子讓學生都活躍了起來,直播平臺的留言區裏,同學們不斷刷屏,“劉老師666”、“劉老師家的陽臺好漂亮。”還有同學開起了玩笑,“一個假期沒見,劉老師胖了不少。”看着同學們滿屏的留言,劉懿萱也與學生打趣道,“今天開始,18線女主播要升級啦。”

整堂課下來,劉懿萱感覺,在把課堂搬到室外以後,課堂氛圍的確不一樣了,“一個直觀的感覺就是,學生留言的頻率明顯多了,這至少說明他們都在認真觀看。”在她看來,語文學科重在感悟,而感悟的前提就需要環境的沉澱,讓學生在真實的自然中體味詩詞中的意境和氛圍,能夠增加他們的文學感悟力與理解力。”

室外講課學生明顯更有興趣,這給了劉懿萱新的啓發。在後來的課堂上,劉懿萱隨性將課堂搬到鄉下,搬到公園,不斷變換教學場景,每次都跟學生新的網絡教學體驗。在講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作品《未選擇的路》時,劉懿萱來到鄉下,走到一條與詩中所描繪的岔路口上開講;在講到“雙袖龍鍾淚不幹”時,劉懿萱拿出漢服,給學生講解古人如何以袖拂淚。開課不到一個月,劉懿萱已經在鄉下上了4節課,還在公園裏上了2節課。

而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室外課堂更加輕鬆,也更容易沉浸其中。不少學生都表示,劉老師的課每次都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每次課前都會期待有什麼驚喜,整堂課學下來後,對詩詞中的意境也感受得非常明顯。而劉懿萱自己也覺得,在室外上課,自己也放鬆不少,脫離了固定的網絡授課形式,思想變得更加靈活,抒發情感也變得更加自由。

當然,劉懿萱也不是每節課都放在室外,在一些知識性的課堂上,她還是保留了傳統的模式,只是傳統網絡授課的比重要更少一點。在下一次的課堂上,劉懿萱又要開始講關於春天的詩詞,這一次,她打算把課堂搬到油菜地裏去,“最近油菜花開了,也藉此機會讓孩子們看一看。”

轉自:紅星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