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至少養着1000匹寶馬,做一名愛馬士一年燒錢知多少

還記得半年前

一位姑娘深夜在上海市中心騎馬嗎?

在她被警方處以行政警告的同時

也掀起了關於炫富新技能

以及在滬養馬正確打開方式等話題的討論

來自上海海關的數據,近3年來,自上海入境的馬匹數量以平均20%的速度遞增。

據不完全統計,上海至少飼養着1000匹馬,有規模的馬場主要分佈在市郊的奉賢、松江、金山、崇明等區。

其中,位於奉賢的松聲馬術俱樂部,無論佔地規模、硬件配套設施還是馬匹數量,都在上海排名第一。

俱樂部現有120匹馬,其中50匹系由馬主購買後寄養在此,它們中既有新疆伊犁馬、蒙古馬,也不乏自歐洲、澳大利亞進口的溫血馬和純血賽馬。

該俱樂部相關負責人黃勇告訴記者,俱樂部內名貴馬已不罕見,最貴的一匹是從荷蘭進口的溫血馬,價值約人民幣100萬元,“性格相對溫順的進口溫血馬,適合訓練和參加障礙賽、盛裝舞步等比賽,價格多在人民幣30-50萬元。”

當然,買下馬兒之後,自然不能養在家中,必須寄養在馬場。在松聲馬術俱樂部,馬匹一年的寄養費爲6.6萬元,寄養費用包括租借馬廄、提供飼料和專人照看。

記者在現場看到,駿馬在馬場被精心照料,各方面都不馬虎。

馬廄相當寬敞,每個單位長、寬各4米,挑高7米;馬廄的“空調”系統採用荷蘭技術,能確保無蒼蠅無蚊子,馬兒得以安睡無虞;馬腳下的墊料堪比“席夢思”,用的是刨花,吸水、去味;馬兒的伙食也開銷不菲,每日4頓草、3頓料,馬草多是蛋白質含量較高的美國苜蓿草,馬料則從愛爾蘭進口。此外,馬場還配有2臺遛馬機,確保馬兒每天有半小時的運動量。遛馬機類似大轉盤,馬兒被引入轉盤內,馬屁股後是微弱帶電的電網,爲防觸電,馬兒自然就要往前跑了。

當然,寄養費只是解決了駿馬的基本喫住,其他服務則要另算。

譬如,駿馬冬天要剃毛,定期要搓牙,每30-40天需換馬掌;再譬如,馬兒天生敏感且懼強光,易受驚嚇,需請專業訓練師耐心調教;又如,馬主自騎或訓練孩子騎馬,都需購買專業的馬術裝備,包括頭盔、馬褲、防護背心、馬靴、手套、馬刺、馬鞍、馬衣等;而馬匹的醫藥費、比賽報名費、運輸費等都在考驗馬主的經濟實力,真可謂“路遙知馬力”。

那麼,馬主與其愛馬能相守多久,又是如何相處的呢?

黃勇介紹,馬主多會選購6-7歲的馬,因爲買來就能騎;待馬13-14歲時,其體力、水準達到巔峯;18歲之後,馬兒性能逐漸退化,約在30歲左右壽終。不同的馬主,與馬廝守的方式也有較大差異。

在松聲俱樂部,有些馬主買來就熱衷於自己騎或給孩子騎,有志於數年後親自參加障礙賽或盛裝舞步;有些馬主只看不騎,樂於與馬相處、對話;還有些馬主則純粹當“金主”,委託教練馴馬、參賽。此外,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松聲馬術俱樂部的馬主中60%以上爲女性。

是否具備組織賽事的能力,是檢驗一家馬場專業度和實力的標誌之一。

松聲俱樂部自2007年起舉辦賽事,包括“松聲杯”馬術公開賽、海峽杯馬術邀請賽、上海青少年馬術公開賽等,項目多爲場地障礙和盛裝舞步技巧,也見證了國內馬術圈在參與度與水準上的質的飛躍。

黃勇記得,12年前,俱樂部一場賽事僅有20對參與,但如今一場比賽幾乎是400對起步。必須承認,馬匹的能力在馬術比賽中起到決定性作用,所謂“七分在馬,三分在人”,隨着參賽中進口馬的增多,松聲俱樂部所舉辦的障礙賽,其障礙高度也從12年前的0.6米,提升到而今的1.4米。

國內馬術圈經歷十餘年市場培育,與歐洲相比儘管仍有很大差距,但氛圍已漸漸濃厚。

日前,由《馬術》雜誌、馬術在線等共同發佈的“2018年中國馬術行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去年我國馬術俱樂部有1802家,是2016年數量的近2倍。

北京的馬術俱樂部在數量上遠超上海,但上海的俱樂部年卡平均消費水平居全國之首,達52587元,北京爲21369元。

上海、北京、瀋陽是我國馬匹進口主要口岸,荷蘭已連續3年成爲中國進口馬匹的最大來源國,其次爲澳大利亞。

受益於國內速度賽事和獎金的增加,去年我國純血馬進口數量上升了11%,超過了溫血馬,成爲進口比例最高的馬匹種類。

此外,近年來山西太原的速度賽馬業發展迅猛,譬如今年3月,有42匹澳大利亞純血賽馬“包機”而來並從上海進境,總價值約人民幣1000萬元,單單每匹馬的運輸成本就在10萬元,這些馬將效力於國內速度賽馬圈的馬主,參加的正是在太原舉辦的玉龍國際賽馬公開賽及中國馬主聯盟賽事。

作者:李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