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讀史

有些事情,做一次是經典,跟風就成了笑話。

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西施捧心、東施效顰。

“岳母刺字”的故事是大家熟知的,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四個字也是嶽武穆忠孝形象的有力註解。

明朝時有個官員,學習岳飛好榜樣,也在背上刺字,這個官員就是南京禮部侍郎、副部級高官黃綰。

黃綰是個讀書人,讀書時看到岳飛的事蹟,大爲感嘆,一時腦抽,找來人,在自己的背上也刺了“盡忠報國”四個字,表達自己的忠孝之志。

可是,效果並不像黃綰自己預料的那樣,人家先是表示驚訝,然後哈哈大笑,還說黃綰是形式主義。黃綰沒辦法,寫奏章替自己申辯,免得皇帝老闆真的以爲自己是在作秀。

無論誰看見黃綰,都帶着詭異的笑容,弄得黃綰後悔不已:沒事刻什麼字啊!要刻也不能照搬啊!能不能有點創意?

畫虎不成,黃綰成了士林的笑柄。

這個故事,記載在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篇》中。

黃綰不算是特別有名的人物,但《明史》中單獨有傳,也不是一般人。

黃綰是王陽明的好友和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篤信和踐行王學。

爲了捍衛王學,黃綰多次赤膊上陣,和別人展開辯論,連王陽明自己都說:“吾黨之良,莫有及者。”

王陽明和黃綰之間書信往來,現存的王陽明寫給黃綰的信件就有15封,還有送別詩文各一篇。

當王陽明客死異鄉後,王學被打成僞學,王陽明新建伯的爵位也沒能傳給兒子,黃綰寫了《行狀》,說王陽明的四大功無人能及,王學三大要旨皆本先民之言,出自孔孟之論,替王陽明爭辯,還積極奔走,多方努力,要爲王陽明平反。

爲了保護遺孤,黃綰把王陽明年僅四歲的兒子王正億接納爲小女婿,並把小女婿接到身邊撫養長大。

黃綰和王陽明,從學友到師徒,最後變成了姻親。

大家會覺得,黃綰這人還不錯吧,但是《明史》給他的評價卻是“時皆以傾狡目之”,說他是個反覆小人。

這主要是因爲,黃綰初涉官場,依附張璁,後來又背叛張璁,投靠夏言。而且,作爲王陽明學說干將的黃綰後來摒棄了王學,搖身一變,成了我國思想史上較早對王學進行系統性批判的人物。

說黃綰是反覆小人沒錯,當然,說黃綰是在追求真理、實事求是也行,就看什麼需要了。

刺字這檔子事算是一時糊塗吧,誰沒有糊塗的時候呢?

有人會說,岳母刺的不是“精忠報國”嗎?文章裏的“盡忠報國”是不是寫錯了。

那就來說說岳飛刺字這點事。

首先,宋朝時期編寫所有的正史野史都沒有關於岳飛刺字這件事的記載,一直到元朝,蒙古人主持編寫的《宋史》中才出現。據《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其次,《宋史》也沒有說這四個字是誰刻的,一直到清代的話本小說《說岳全傳》,岳母才“接過”了刺字這個光榮的任務,而且這四個字變成了“精忠報國”。

至於爲什麼會變成“精忠報國”,可能是因爲宋高宗趙構曾經賜給岳飛一面“精忠岳飛”的大旗,“精忠”是岳飛的代名詞吧。

感覺自己被騙了好多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