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11月1日,连续3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乡村之声的《三农中国》栏目重磅播出了来自浙江宁波鄞州的声音,讲述了浙江东部沿海城市宁波市鄞州区的四十周年改革开放的历程。

第一篇《床板下放出了风筝》,时长11分20秒。整篇报道用口述的方式串起从1978年到2018四十年中,发生在鄞州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位声音质朴、语气平实的讲述人就是鄞州区广播电视台台长朱鸣鸿,一位土生土长的鄞州人,有着三十多年工作经历的老记者。在走访当地第一个吃螃蟹、实验分田到户的邱隘镇下万令村、靠艰苦奋斗过上幸福生活的东吴镇勤勇村等地方,采访变革中的亲历者和一直关注鄞州“三农”问题的镇区干部之后,让她从中感同身受,发出感慨:“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把我们鄞县的乡亲们唤醒了, 热情,善良,勤劳又淳朴的乡亲们,在改革开放中,终于在床板下放出了风筝。”

点击查看H5

第一期:床板下放出了风筝

床板下放出了风筝 来自NBTV新闻中心 00:00 11:20

鄞州,位于浙江宁波的中心地带,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1978年以前,这里是典型的农业县,“五田四山一分水”,以种稻为生,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一座蓬勃发展的都市新城。2002年,撤县建区,成为浙江省地方财政首个突破100亿元的区。四十年,见证了一段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的故事,也见证了鄞州农民从“出工不出力”到“提心吊胆搞承包”,再到“放开胆子奔小康”的奋斗历程。

“我们种粮没粮吃,养猪没肉吃。”

“分地之后,产量提高了。”

“我爸爸就是我们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口述人 朱鸣鸿:“2017年,鄞州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三万两千多元;而回到1978年,那时鄞县农民的年人均总收入只有158元。”

朱国富,从1979年被录用为咸祥公社干部到1996年成为鄞县农业局局长、2002年转任区农办主任。他的职业生涯一直跟“农”打交道。“我到工作队后,家里就断粮了。锅里煨的是番薯干汤,没有粮食,眼泪都下来了。”朱国富记忆里的1975年,老百姓最怕听到的声音不是老虎的叫声,而是粮勺刮米桶的声音,因为米桶见底了。

应永兴,下万令村、邱隘第三生产队队长。“生产一千斤,九百斤交公粮,自己才有一百斤,不够吃。猪也一样,都得上缴。种粮没粮吃,养猪没肉吃。”

周慈明,下万令村支书,“分田到户第一年搞下来,挺好的,把所有的劳动力都发动起来了。产量提高了。”

现年84岁的俞舜民老人,得知分田的时候是县里的一名干部:“当时我知道这个情况,但是我认为他们没有违法。所以,也没制止。好在后来中央的政策来了,大家就都没了意见。”

谢军斌,东吴镇勤勇村支部书记。“我爸爸到外面打拼,村里不让,说如果出去就每天交村里5块钱。”尽管每天要交给村里五块钱,谢军斌的父亲还是离开村子去上海了,凭着泥瓦匠的手艺,他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

朱晓丽,鄞州区副区长。“改革开放就是给了农民自主选择的机会。鄞州人非常朴实,非常勤劳。对新生事物也愿意积极地去尝试。在政府引导和推动的过程中,体现了这种开放的理念和意识。”

“宁波有句老话,床板下放风筝。过去你怎么放,上面有床板,放不出去。现在可以放到宇宙去。天壤之别!”

第二期:闯出一片新天地

☞点我收听

鄞州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的中心地带,改革开放之初,这里还叫鄞县。那时,鄞县的农民和全国的农民一样,希望从农业中脱身出来,为的是过上更好的生活。如今,农业又成为了年轻人追逐梦想的舞台。这一批年轻人,继承了鄞州农业人勤劳、勇敢的品格,新时代也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而这一切的原点,正是改革开放。

“雪菜我们澳大利亚出口了不少,

北美也有,加拿大和美国……”

“现在还是农村好,住的房子都是村里的”

“做企业不会做,就到别的公司去学……”

口述人朱鸣鸿:

“随着改革开放,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批新政策的落实,让农业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直观的莫过于土地上面种什么,怎么种,农民自己说得算了。”

乐海康

乐海康,出资建设了全国唯一的雪菜博物馆,他创业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于雪菜。“冬天种菜,夏天种稻,种粮自己吃,完成国家任务,菜卖掉了就买点吃的,买小孩的衣服。1993年,就拿出了四五千块钱办起了公司。”

周慈明

下万令村支部书记。周慈明和妻子从种雪菜、腌雪菜开始,到种植其他作物,有了积蓄办工厂,完成了从农民到企业家的身份转变。“雪菜收上来之后,晒干以后,自己做,自己卖,收入又高一点。”

鄞州区副区长朱晓丽

鄞州区副区长朱晓丽说,政府过去是管着农民“不让种”,如今是引导农民,服务农民:“政府的大力引导,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带来了农业产量的突飞猛进。改革开放前后,宁波市鄞州区的农业产值增加了20倍。”

李竟

李竟,宁波引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说企业能做这么大规模,也受惠于各项惠农政策。“鼓励我们去参展,本地的保险公司专门为雪菜设计保险,农合联、供销社、农林局想办法推区域性的品牌鄞州雪菜,牵线搭桥,这些都是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俞舜民

俞舜民回忆:“我做副县长的那几年,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推出了种植、植保、肥料、农机、借贷五项补助,帮扶农户。”

第三期:创新永远在路上

☞点我收听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乡村建设中来,艰苦奋斗,不断探索,付出了自己的知识、智慧、辛劳,更有信念、决心和勇气,改变着乡村的面貌。而改革开放则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

“村干部的收入其实很低,

但是我觉得总得有人回来,

总得有人去做。”

“不会说是农民很丢人,

反而会很自豪。”

“我是30岁,04年,

两个村合并就来了,

一干就是15年。”

“我们鄞州有一个精神,

就叫敢为、求实、争先。

创新制度,创新方式。”

下面我们来看看

这些投身乡村建设的年轻人们

↓↓↓↓

宁波引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李竟:

李竟,宁波引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1993年,他的岳父乐海康初创“引发”企业,取的是“引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意思。2009年,他继承了企业之后,也在不断创新。谈起创新李竟自豪的说“国内没有酱腌菜流水线,我亲自设计和制造了一套设备。”

李竟继承、发扬着他的老岳父、改革开放那一辈人的闯劲儿、干劲儿,企业风风火火,后继有人。

吴祖楣:

吴祖楣,下应街道湾底村党委书记。上世纪80年代,吴祖楣带领村里的两个小作坊式的五金厂,实现了湾底村的脱贫致富。

谈起湾底村的发展吴祖楣说:“我们在1993年的时候提出了创业万岁。湾底村每年都要有创新发展,都要创业的。 ”

如今的湾底村,是全国生态村、全国文明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五星级园区,被称为“中国乡村旅游的传奇”。2016年,全村经营性净资产达到7.8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达4.4万元。

湾底村

吴靖:

大学毕业后吴靖选择了回村工作,提起自己的家乡吴靖感到非常自豪。“在宁波说起来我是湾底村的,大家就会觉得湾底村很有名,是个很好的地方,很漂亮的地方,挺自豪的。”

顾雁冰:

顾雁冰,1978年出生在湾底村,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在成都读大学、工作8年多,如今回到湾底村当村干部。“我觉得总得有人回来,总得有人去做。”顾雁冰说。

鄞州区副区长朱晓丽:

鄞州区副区长朱晓丽说:“农业农村面貌的改变,不仅留下了村里的年轻人,也引来了城里人。未来鄞州的农村与中国的农村,将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这是我心中农村发展的最美好的图景。”

口述人:朱鸣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观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中不断奋斗,正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的家乡鄞州只是四十年国家和民族发展壮丽史诗中的一个小小段落,但是,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一段段真实的记录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回头看的感慨,更是向前不断迈进的底气和自信。”

联动报道组记者

联动报道组记者感慨:“采访时,勤勇村书记的手舞足蹈,八十多岁的下万令村老书记皱纹灿烂成一朵花,曾任副县长的俞瞬民声音高八度。他们的表情鲜活、灵桥牌普通话讲得越来越顺溜。为什么谈到改革开放的鄞州会如此深情,因为大家的感受都源自于内心。”

来源:鄞视报道、鄞+客户端丨编辑:浮笙

点左下角↙阅读原文 为历史消息

自豪!为“鄞州声音”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