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中国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

  解决全球供需不平衡问题

  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波及面广,不仅对各经济体的发展形成遏制,更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危机爆发10年以来,由于市场需求的大幅萎缩,不少产业供过于求,行业利润的降低进一步压制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使得经济复苏中出现闲置产能,也导致新兴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场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事实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更多来自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减弱。进口博览会创造了供需对接的重要平台,使得消费端的需求得以更为准确、有效地传递给供给端,有助于更为精准、有效地减少闲置产能,既有利于生产国从出口中获益,也有利于消费国需求的满足。

  重构全球产业链

  伴随美国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举措的不断推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担忧正在变为现实。IMF已经把2018—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下调0.2个百分点。

  ▲10月25日,旅客走过浦东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的LED“魔法墙”。这面高4.5米、长15米的LED“魔法墙”可与旅客互动,介绍进口博览会展馆、指引交通。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方都在全球产业链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双边贸易问题不仅对两国自身经济和市场带来不小影响,而且也对全球供应链的相关国家产生较大的影响。

  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正好在这一时期,为各方探寻通过产业链重构来减少美国保护主义影响的措施提供了可能性。

  维护国际贸易信任关系

  事实上,美国的单边主义举措对现有的国际规则体系提出了严重挑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全球形象。在现代经济中,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需要以诚信为基础,而诚信不仅表现在对承诺的遵守,也体现在政策的稳定上。

  在市场选择充分的条件下,商业活动往往在具有相互信任关系的市场主体中能够得到稳定发展,对自身诚信资产的肆意挥霍将透支未来的商业机会。一国举办博览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创造参展商与潜在客户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有利于建立起信任关系。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馆搭建工作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全部八个展馆内火热进行。图为10月30日,展台搭建工人、展方技术人员及安保消防人员在会场内紧张有序地工作,为即将开幕的进博会做最后的冲刺。

  进口博览会由政府搭台,通过政府间的渠道发布信息,协助参展企业办理各类参展活动,在缩短贸易信任关系建立周期、降低初始建立信任成本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新探索

  面对国际贸易纷繁芜杂,尤其是美国对各国加征关税并以“美国优先”为由改变国际规则的做法,全球市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加。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多次强调“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并且以切实的行动彰显对维护全球复苏贡献中国力量的承诺。进口博览会以开放的姿态,鼓励各类合法的贸易活动,为市场的发展创造空间和可能性。

  进口博览会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新的探索。迄今为止,各国通过博览会促进的经贸活动多以出口为主,希望能够利用展会向世界宣传自身的优势,促进出口,而现有的国际经贸体系也是基于此类目的形成的。

  ▲9月22日,埃及首批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展品从埃及塞得港正式起运前往上海。首批起运的展品包括埃及国家展馆的手工艺品、艺术品、棉纺织品等,以及部分参展企业的医疗设备、工业制品和服装等。

  进口博览会正是对进口实践改善的重要试验田,中国海关等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专项措施,展会举办过程中的各类新的情况的处理与应对将为后续的进口促进与便利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应该看到,开放的世界经济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经济效率的提升和投资活动的长期优化发展至关重要。尽管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但仅靠一个国家难以形成稳定发展的态势。开放型世界经济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在贸易保护主义负面影响显著的时期尤为关键。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进口博览会既是微观市场商务平台与模式的创新,也是各国建立互信、发挥积极作用的契机。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在经济复苏的脆弱时期,维护来之不易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增强自身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形成更可持续和强劲的经贸联系,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撰文 /周密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海若、李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