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告称,公司控股的重庆嘉酿啤酒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重庆啤酒宜宾有限责任公司拟投资扩建产能,新建一条最高设计产能年产15万千升的啤酒拉罐生产线,投资金额不高于人民币2.64亿元。没有研发,重啤还顺带挑起了起了乌苏啤酒的委托生产大任。

山城里的理财大户

在火锅的江湖里,啤酒是绝妙搭档。

近日,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公司控股子公司新增产能项目投资的公告”。

公告称,公司控股的重庆嘉酿啤酒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重庆啤酒宜宾有限责任公司拟投资扩建产能,新建一条最高设计产能年产15万千升的啤酒拉罐生产线,投资金额不高于人民币2.6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中还披露了嘉酿公司及宜宾公司与叙州区政府就上述项目签订的投资协议。

叙州区政府同意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15%的投资补助,总计金额为人民币3150万元。同时,自上述新增产能项目投产当日起的4年内(以12个月为一年),叙州区政府将给予宜宾公司产量增长补助,补助总额不超过2400万元人民币。

当很多中小企业还在为融资焦头烂额时,新建一条生产线,5550万到手。

原来钱还能这么赚?

疫苗一朝梦碎,股民关灯吃面

一纸公告,把重庆啤酒这只老牌黑天鹅重新拉回人们的眼前。

比起扇贝跑了又跑的獐子岛,塑化剂突袭酒鬼酒等黑天鹅事件,重庆啤酒的乙肝疫苗故事显然要更为轰轰烈烈,让当时不少股民“关灯吃面”。

1998年,上市不久的重啤手握从股市募集的巨额资金寻找适合的收购项目。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千挑万选,重啤居然一脚踏进了疫苗行业。董事长华正兴与教授吴玉章在“治疗用(多肽)乙型肝炎疫苗”上一拍即合。

也正是这次令啤酒圈震惊的跨界,造就了重啤“妖股”之名。

1998年10月,重啤发布公告称,将斥资1435.2万元收购佳辰生物52%股权,这场长达13年的资本故事由此开始。

火爆的题材,巨大的想象力,光明的研发前景让重啤立马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强烈看好”、“强烈推荐”券商们的研报纷至沓来。大机构悉数参与,直接将市场和股民的热情引爆。

从12元到80元,“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高涨的股价让很多人冲昏了头脑,甚至连续3次推迟公告揭盲数据都被市场解读成“重大利好”。

召开揭盲工作会议公告发布的第二天,重庆啤酒股价大涨7.28%,收于81.06元/股,对应静态市盈率达到108倍。对比13年前,重庆啤酒宣布收购佳辰生物股权的前一交易日,股价仅为2.13元/股。

就是说,这场13年的海市蜃楼,让重啤的估值翻了50倍!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揭盲直接变成惨烈的揭“茫”。

2011年12月,佳辰生物研发的治疗用(合成肽)乙肝疫苗II期临床研究揭盲,结果显示其与安慰剂“无差别”。

10余年研究成果被评估为无显著疗效,这一“黑天鹅事件”直接让重庆啤酒连续9个交易日跌停,股价一时间从近80元跌破20元,市值蒸发超过200亿元。

那些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回到家,煮了点面吃,一边吃面一边哭,泪水滴落在碗里,没有开灯”。

嘉士伯入主,五年整合到位?

2013年3月18日,世界啤酒巨头嘉士伯通过嘉士伯基金会控制的嘉士伯啤酒厂香港有限公司和嘉士伯重庆有限公司,分别持有重庆啤酒12.25%和17.46%股份,合计29.71%的股份,为重庆啤酒第一大股东,也成为新的实际控制人。

接下来,嘉士伯通过以每股20元的要约收购的方式,对重庆啤酒取得了绝对控制权,总计持有重庆啤酒60%的股权。

在拿下控制权一个月后,重庆啤酒就经历了内部“大清洗”。

企查查数据显示,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重庆啤酒集团通过二级市场全部减持了剩余的4.95%重庆啤酒股份。这位乙肝疫苗的昔日奠基者和原实际控制人,就以这样一种静悄悄的方式告别了重啤。

而彼时啤酒行业市场容量接近饱和,量的需求已过渡到质的需求,低价竞争策略难以为继。嘉士伯的支援无异于为重啤找到了一条求生之路,直接卖高端产品!

国内酒企的千升酒价基本在4000元水位下,而国际上百威英博的千升酒价约6700元,远 高于国内啤酒巨头。在通胀不断高企的情况下,产品结构升级也是相比提价更有效对冲成本压力的方式。

此外,加上大刀阔斧的频繁“换帅”关厂减产能,五年嘉士伯对重庆啤酒的整合终于接近尾声。

但是正如我们此前讨论过的,拥抱外国资本并不是所有民族品牌的良方。

10亿理财,0研发,囿于山城

尤其是,疫苗失败之后的重啤。

一夜之间,重啤仿佛对所有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包括研发。

2015年重啤自外部引入嘉士伯高端酒开始,研发就按下了暂停键,研发费用更是常年为0。最新的2019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已经完全放弃产品研发,没有研发人员。

尽管有了“乐堡”、“嘉士伯”、“1664”等酒品的生产销售许可,本土品牌却停滞于“重庆”与“山城”。

有人说,啤酒要喝的就是他那股子特有的味道,没有研发费用也情有可原么。

实则不然,同为啤酒市场上的一方霸主,青岛啤酒每年投入约高昂的研发费用进行研发。青岛啤酒2019年三季报显示,2019年1-9月,青岛啤酒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逾12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重啤不爱研发,但却热衷理财。

三季报数据显示,2019年7-9月,重啤花费近10亿资金购买结构性存款。最近,重啤委托理财公告更是频发。

没有研发,重啤还顺带挑起了起了乌苏啤酒的委托生产大任。

2019年6月,重啤与新疆乌苏啤酒签订《委托加工生产协议》。

新疆乌苏啤酒诞生于1986年,30多年来不断开拓市场。特别是被嘉士伯全股收购后,业绩表现不俗。2018年新疆乌苏啤酒销量首次突破40万吨大关,实现历史新高。

而去年三季度重庆啤酒获得乌苏啤酒商标授权,继续代加工合作。业绩预告显示,重庆啤酒预计2019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06亿元到6.87亿元,同比增幅50%到70%。

同为嘉士伯的旗下公司,明面上,这份《委托加工生产协议》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固定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准和运行效率。

暗地里,谁又能说重啤不是被嘉士伯当做了一条灌装生产线呢?

虽然近几年业绩蒸蒸日上,但实际上,重啤的负债情况并不好看。

2016年至今,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在60%以上,同时流动负债占比较大。2016年-2019年三季度,公司资金的流动比率分别是0.88、0.94、0.85和0.95,说明公司短期内变现能力较差,短期债务承压重。

此外,重庆啤酒在近几年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裁员现象。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重庆啤酒母公司员工数量三年累计减少1611人,减幅超过一半。

总之,对重啤而言,固步自封,终将囿于山城。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