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縣聖水峪鎮的80後小夥孔令峯,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只有小學文化的他,本來想包荒山種核桃樹致富,結果揭開了泗濱砭石的神祕面紗。泗水年輕人結伴走出山門打工,他卻另闢蹊徑在家鄉創業。如今,他的公司已發展成泗水縣最大的砭石保健品加工企業,百餘種產品暢銷國內外。

叛逆少年借錢包荒山

種核桃種出漂亮石頭

“鍼砭時弊中的‘砭’字,指得就是砭石……”日頭漸高,泗水縣聖水峪鎮一家廠房內,空地上堆放着許多紅黃相間的石塊,根據大小、形狀、花紋被分成三堆。孔令峯一邊介紹着,一邊席地而坐,輕輕擦拭一塊方形的石頭,仔細打量着品相。

常年與砭石打交道,孔令峯的膚色略黑,手掌上老繭與掌紋交錯出一道道溝壑。“我初中還沒畢業就去了天津打工,在外面闖蕩了幾年,也沒闖出個樣子。”孔令峯說,2008年秋天,泗水年輕人結伴走出山門打工時,孔令峯卻黯然回到家中,想回鄉承包荒山,種植核桃樹和金銀花。

“那時我結婚還不到一年,在家裏包個山,土壤貧瘠不能種地,父母都勸我出去打工養家。”孔令峯沒有聽父母的話,向同學借了1500元,包下了這座荒山,也正是這次叛逆,讓孔令峯與砭石結下不解之緣。

包下的荒山上土層貧薄,刨坑栽樹時總會挖出紅黃相間、層層疊疊的怪石,孔令峯看着這些石頭“怪漂亮”,不捨得扔掉,於是就撿拾出來堆在了一起。

“怪石頭”竟是泗水獨有

想開公司妻子幾度發難

到了2009年,孔令峯把樹種滿了荒山,“怪石頭”也堆成了一座小山。這一年,孔令峯非但沒賺錢,還往大山裏搭進去好幾千塊。

怪石頭越來越多,還有不少色澤豔麗很是好看,孔令峯開始琢磨起來:能不能把這些石頭清理打磨,當成“奇石”賣錢?“賣奇石也得有個賣奇石的名頭,我初中都沒上完,哪懂得這些石頭是啥。”就這樣,孔令峯抱着一本本書籍查閱起來。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說泗水縣發現砭石的消息,就想起自己收集的那堆石頭,搬起一塊就下山找行家、找權威機構檢測。誰知經過專家鑑定,這堆紅黃相間的怪石頭,竟然就是傳說中的砭石,而且這種石頭還是泗水獨有。孔令峯一眼瞅準了商機,決定成立一家砭石公司,做加工生意。

“成立公司的時候,我還和他吵了一架,這石頭值錢咱賣不就完了,還能出去打工,成立公司做啥?”在妻子曹現保看來,當初丈夫就是個傻子,放着好賺錢、好養家的行當不做,非得弄個公司加工石頭。

借的錢十幾年都還不上

花大價錢都請不來師傅

對於妻子的不解,孔令峯一邊傻笑,一邊問親戚朋友借了8萬塊錢,準備幹一票大的。

“當我知道他借了8萬,我都瘋了,家裏一年也就賺幾千塊,還得喫喝,這些錢不喫不喝十幾年才能還上。”曹現保說。

“這種砭石泗水獨有,是座寶山,要想讓這座山發光,咱得自己深加工。”拿着借來的8萬元,孔令峯包了一輛麪包車,奔赴河南、大連等珠寶加工大省。到了河南,情況反而並沒有想象中的樂觀,由於是第一次來,人生地不熟的孔令峯,卻花錢都請不來加工師傅。

孔令峯不死心,人生地不熟,他就蹲在縣裏混熟;請不到師傅,他就敲門一家家打聽。堅持了一個月,孔令峯硬是從河南請回來兩個加工師傅。

“小孔這個人能喫苦,當時爲了請師傅喫了不少苦。”河南珠寶商王祥運介紹,珠寶這一行很少有人半路出家,當時所有人都認爲孔令峯是騙子,最後孔令峯逢人便請教珠寶加工知識,與大家喫住在一起,最終打動了自己。如今,王祥運與孔令峯合作了近10年,將三分之一的頂尖師傅送往泗水。而這一切,正是因爲孔令峯當初那種肯喫苦的勁頭,打動了王祥運。

開啓銷售“O2O”模式

小小砭石暢銷國內外

如今,孔令峯的聖川砭石有限公司,已經形成集產品研製、礦山開發、生產、銷售爲一體的泗水縣最大砭石保健品加工企業,在北京、濟南、青島、曲阜等地設立分部,研發產品20多個系列,產品品種達100餘個,暢銷國內外。

爲了拓寬銷售渠道,孔令峯外出學習考察,開啓砭石銷售的“O2O”模式,一方面利用原有客源開展線下銷售,另一方面通過淘寶網店、京東商城,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市場被進一步拓寬。“下一步,我打算將目標客戶羣體朝向年輕人,根據他們的需要爲他們打造定製產品,我相信這將是一個廣闊的市場。”孔令峯說。

眼下在泗水,像孔令峯一樣致力於泗濱砭石產品研發的企業已有67家。爲推動砭石文化發展,他們成立了泗水縣砭石協會,爲砭石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強大合力。

而在他們的推動下,泗濱砭石已經作爲一種產業,在泗水蓬勃發展,砭石文化也開始被更多人所瞭解和認知。目前,泗濱砭石產品暢銷國內近百個城市,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國外市場。這些看上去紅黃交錯、層層疊疊的石頭,經過一番挖掘雕刻,成了保健飾品、刮痧用具、茶具、工藝收藏品等,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朱熔均 通訊員 尤明文 鮑清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