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3月5日晚間消息,近日世界機器人大會組委會祕書處組織召開“無人配送”線上主題座談會。

疫情發生後,無人配送在戰“疫”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中國電子學會副祕書長梁靚在致辭中表示,新冠疫情爆發,旨在解決“最後一公里”末端配送問題的無人配送公司先後加入這場戰疫,無人配送車、配送無人機、配送機器人輪番上陣,在疫情最危險的地方代替人工解決疫情中面臨的種種問題。

過去,大多數使用企業更多注無人配送機器人的經濟價值,例如使用一臺無人配送機器人可以節省多少人力成本,是否划算。隨着人力成本的逐步攀升,尤其是在人力成本高昂的一、二線城市,使用只有服務員平均工資一半的無人配送機器人就成爲了性價比極高的選擇。如今,疫情的發生加速了無人配送的落地,大量無人配送機器人在疫區投入使用。

疫情期間,一些企業開始復工復產,企業所需的原材料需要運進來,產品需要運出出,這給無人配送帶來了更爲廣泛的應用空間,給無人配送帶來了新的機遇。

針對助力各行各業復工復產,長沙行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李睿表示,無人物流可以在幾方面進行應用:第一類就是類人的模式,可以替代外賣小哥;第二類是無人接駁,無人車送快遞完成末端配送;第三類是無人車在城區內配送;第四類是車找貨的模式,主要是應用在生產物料配送方面。

鑑於無人配送在此次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在座談會上,如何才能突破無人配送產業發展的瓶頸也成了討論的熱點。

“用戶對機器人還不太深,認識上還有誤區,認爲機器人應該像人一樣什麼都可以做,可以完全替代人。”蘇州穿山甲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CTO丁勁松認爲產業大發展時機還沒有完全成熟,“目前配送機器人只是一種輔助人類完成某項特定任務的工具。”

疫情期間“無人配送”機器人的機會爆發,並不代表在疫情結束後能夠繼續維持,從疫情期間依然有顧客在餐廳排隊用餐就可以預見在疫情後,這種爆發會迴歸冷靜期。

機器人成本居高不下仍是目前機器人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獵豹移動公共事務部總監李天涯表示,需要國家開展多種形式,以採購補貼、項目補貼等形式給予“真金白銀”的支持,單純依靠企業自籌,會影響這個這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目前來看,政策扶持補貼政策很多,幾乎每個機器人產業區都有自己的扶持政策。杭州國辰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營運總監陳謙衆認爲,區域扶持力度是相當大的,但是在對產品、技術的扶持上,還有一些瓶頸。

丁勁松則是對政府補貼提出了較爲具體的建議,他認爲政府補貼可以參考家電下鄉,“當年家電下鄉的時候,政府就給補貼,我想我們機器人進餐館、進醫院,尤其是進醫院的傳染病房,政府可以提供一些補貼。可以在相關稅收方面有一些補貼,也可以每賣出一臺機器人就有相關的應用補貼。”

無人配送涉及到技術開發、產品應用、客戶需求、應用成本、政策補貼等多方面的因素,無人配送的廣泛應用,需要多方力量協同。(楊雪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