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開始,老蔣並沒有計劃退到臺灣,而是優先選擇了這兩個省

1949年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念頭,這一年決定着中國的未來發展走向,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最終在人民羣衆的強力支持和擁護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革命的最終勝利,我們也走上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但是對於蔣介石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年份。

這一年的年底,國軍在全中國的各個戰場中都紛紛敗退,眼看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了,他的王朝夢想也面臨着土崩瓦解,在垂死掙扎的關頭他想到了保存實力盡快撤退,但是究竟退到哪裏他還沒有做好最終的決定。雖然他最後定下的這個地方是臺灣,但是當時的情況下這並不是他的第一個選擇,差一點他就改變了這個決定,如果真的不是發生了意外情況,歷史如何發展還很難說。

眼看失敗的他當時並沒有灰心,也沒有放下自己的野心,而是想着尋一處地方積蓄力量,然後再尋找合適的機會反撲,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還是很多的,所以選擇一個怎樣的回覆地點顯得尤爲重要。和最終的決定不同的是他當時的第一個方案是向南方退。

他的第一個方案是去海南因爲這裏和大陸雖然也是隔海,但是距離非常的近,並沒有遠離內陸,還是一個海港,而且當時的海南還是他們的勢力範圍,不過當時的海南非常的落後,沒有一點現代化的工業基礎,想要建立發展起來的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另一方面這裏距離大陸比較近,所以一旦遇到大規模戰爭的話他們將沒有任何可以後退的餘地,所以這個方案只能放棄了。

他的第二個方案是雲南。12月初的時候他一直在想辦法召見雲南省當時的主席盧漢,主要的目的就是商談撤退事宜,但是都被對方找理由拒絕了,就在他苦等不到這個約談日期的時候,12月9日,盧漢宣佈起義,徹底斷了他的這個念想。

所以最後受了當頭一棒的蔣介石只能在12月10日下定決心飛去臺灣,這也是他最後的選擇了。當時的臺灣地理位置是不錯的,也有一定的工業發展基礎,還方便和西方大國聯繫,唯一的不足之處就是距離大陸有相當遠的距離,想要輕易的掀起反攻非常得困難,他也沒有想到這次離開以後,直到去世都沒有機會再回來看看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