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講授“女德”引爭議 校方回應:進一步規範講座管理

華中師範大學官微轉發的華中師範大學本科生院對4月18日講座的說明。

(記者 姚鵬)4月18日下午,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7級學生在校內參加了一場主題爲“傳統文化與人格修養”的國學講座。然而,這場講座的主講人安德義卻在現場講了一些宣揚“女德”的內容,引起不少學生的反感與批評。

據瞭解,此次講座屬於華中師範大學“博雅大講堂”的第196期活動,地點是逸夫國際會議中心一樓,安德義的演講提綱分爲六個方面,包括“讀點經典、有點愛心、少點怨氣、多點反省、學點恭敬、擔點責任”。但在講座中,安德義卻發表了諸如“富人不佔便宜,佔便宜是窮人” “女人最大的優點是溫柔”之類的言論,還多次要求學生們集體朗讀幻燈片內容。許多學生對此感到很憤怒,認爲他講的根本不是國學,身爲歷史文化學院的學生,“受到了侮辱”。講座結束後,不少學生還在QQ空間、知乎等平臺討論此事,對主講人安德義的資質和學術能力提出質疑。

當天的講座結束後不久,華中師範大學學生自媒體“洋蔥華大”即報道了此事,報道稱:接到讀者投稿,今天(18日)下午4點舉行的“博雅大講堂”邀請了“國學大師”安德義主講。歷史文化學院同學被要求出席,且事先並未告知講座內容及彙報人。現場,該大師發表了“愛佔便宜是窮人”“女人最大的優點是溫柔”等諸多言論,幾乎無學術性內容。

根據“洋蔥華大”在網上貼出的講座現場照片,安德義在播放的幻燈片中引用了《王鳳儀言行錄》,當中談道:“富人不佔便宜,佔便宜是窮人。貴人不耍脾氣,耍脾氣是賤人。”貼出的學生聊天記錄截圖也顯示,安德義當天的語錄還包括:“家裏不能陰陽失調。”“一個很兇的女人,家裏三代人敗亡。”“男人的名字是責任,女人的名字是溫柔。”

4月20日,“洋蔥華大”對安德義國學講座事件進行了進一步報道,報道稱:歷史文化學院2017級學生是在4月13日接到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體學生在4月18日下午4~6點參加“博雅大講堂”講座。通知中未具體說明講座內容與主講人等信息。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瞭解到,“博雅大講堂”是華中師範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品牌活動之一。活動“遵循‘以博篤學,以雅敦行’的理念,整合優質教師資源,不斷推動文、理、工、醫等學科之間的滲透,廣泛邀請校內外名師和社會知名人士,每學期爲學生舉辦多場高水準的講座和報告會”。但記者在華中師範大學官網“所有活動”板塊中查詢最近幾期的“博雅大講堂”時卻發現,從2018年12月20日的第193期至2019年4月17日的第198期“博雅大講堂”的相關信息都在,唯獨少了第196期的“傳統文化與人格修養”講座,網上的信息從第195期直接跳到了第197期。

記者也在網上對主講人安德義的背景進行了瞭解,搜索到的百度百科詞條顯示:安德義,男,1953年生,是“語言學專家、儒學專家、教育專家、實業家”,擔任《德義堂國學》總編,湖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副會長等多個職務,著有《逆序類聚古漢語辭典》《論語解讀》等。自2000年起陸續在中央及省市電視臺、各大國企央企上市公司、政府機構及高校MBA班、社會機構宣講傳統文化1500多場。但進一步的搜索也發現,安德義曾任職的湖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已於2016年7月6日被撤銷,並被湖北省民政廳列入湖北省涉嫌非法社會組織名單。

4月20日下午,華中師範大學本科生院的網頁上刊登了一則對4月18日講座的說明,說明稱:4月18日下午,本科生院主辦第196期博雅講座,題目爲“傳統文化與人格修養”。本科生院考慮到安德義先生在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教育方面的經歷,邀請其主講。本次講座履行了正常的講座管理程序。歷史文化學院承辦並組織部分學生參加,同時邀請相關專業老師參加。趙凌雲校長沒有邀請主講人,也沒有對此次講座的組織提出任何工作要求。感謝師生對此次講座的參與。本科生院將繼續改進工作,進一步規範講座管理。華中師範大學官微當天也轉發了這一說明。

記者注意到,華中師範大學這場“國學講座”風波同樣在網上引起了不少議論。一些網友質疑:這樣一堂講座究竟是怎樣登上一所著名高校的學術講堂的?也有網友認爲:這類“國學講座”在全國那麼多地方都大行其道,偏偏在華中師範大學遭到質疑,恰好從側面說明了華師歷史文化學院的學生學風好,素質高。

2017年5月

江西九江學院邀請丁璇爲師生做講座。其“女孩最好的嫁妝是貞操”“三精成一毒,專傷不潔女”等言論引起廣泛質疑,社會輿論抨擊其言論是社會的倒退、宣揚傳統文化的糟粕。

2017年11月

一段“女德教誨”視頻引發關注。視頻中,講師宣講“男爲天,女爲地,女子就該在最底層”等觀點。視頻來自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所開設的“女德”課堂,因與現代性別平等觀念格格不入,撫順“女德班”的宣講引發輿論批評。

2018年8月

在溫州傳統文化促進會親子夏令營的課程上,大肆宣揚“男尊女卑”的思想,教導學生“柔,是女人的根;順,是女人的本”。未成年人“女德班”引發爭議。官方責令其立即停止辦班,關閉培訓點。

2019年初

一對明星夫婦放棄北京國際學校,選擇徐州租房,送子女學國學、“女德”的新聞登上了熱搜,引起徐州教育局對培訓機構華夏學宮的調查。

“女德”流延之路 已越走越窄

評論員 莫蘭

針對假借弘揚“國學”名義行傳播“女德”之實的現象,教育部4月2日剛剛發佈《禁止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若干規定》,明確“不得以‘國學’爲名,傳授‘三從四德’”,妨礙義務教育階段學習,各方拍手稱快。孰料僅僅過了半個月,“華中師大國學講座宣揚‘女德’事件”便出現在公衆視野。

然而,這一次鼓吹“女德”者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在現場互動環節,就有學生對講座內容“頗有微詞”,認爲這是歪曲國學,傳播“糟粕”。事後學生們更在社交平臺展開激烈討論,質疑主講人安德義的資質、學術能力以及校方的講座管理。

這說明,在性別平等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大學生“三觀很正”,他們不僅具備了性別平等觀念,也保持着清醒的頭腦、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辨明是非的判斷力,面對有違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有害言論“忽悠”,敢於旗幟鮮明地反對。這樣的表現特別令人欣慰,也讓人們看到了社會的進步和希望。

溯本求源,“女德”流延的原因多重,包括性別平等意識的缺失,女性問題“女性化”的錯誤歸因,傳統文化的良莠甄別能力缺乏等等。在以“女德”爲代表的封建倫理道德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這場較量當中,民衆的觀念水平提升非常重要,它決定了“女德”有沒有市場、有多大市場。

而回顧江西九江學院的丁璇“女德”講座、撫順“女德班”、溫州未成年人“女德班”以及華中師大“國學”講座這一系列典型事件引發的輿情反應,民衆的高警惕性功不可沒——許多事件都是網友先爆料批判,隨後媒體纔跟進。從中不難看出,公衆對待所謂“女德”教育的立場越來越明確,態度越來越強硬,抵制越來越激烈,全社會正在自發形成一個對封建糟粕“零容忍”的高壓態勢。

在這樣的大環境“圍剿”之下,不時沉渣泛起的“女德班”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正逐漸喪失生存土壤,不得不採取四處流竄、改頭換面、祕而不宣、“低調”開班、“掛羊頭賣狗肉”等辦法苟延殘喘。饒是如此,也日漸式微,頹勢畢現,路越走越窄。

不過,我們在爲民衆的素質提升和自我覺醒點讚的同時,更呼喚制度鋒利的“牙齒”。《禁止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若干規定》的適用對象只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未成年人,對於向成年人兜售“女德”教育這一塊尚無明確制度規制——而在現實中,荼毒成年女性的“女德班”往往更爲多見。期待有關部門能進一步出臺措施,細化規定,補齊缺漏,不留死角,徹底堵住“女德”流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