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爲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產又是以整個生產爲基礎的”

——《反杜林論》恩格斯

通過此前的文章,大家可以瞭解到冶鐵技術的進步引發了武器生產的重大變革,相對於青銅兵器而言,鋼鐵兵器的穿透能力和殺傷力都大大提高,自然而然地,人們迫切地需要升級防護裝備來自我保護。此外,繼車戰落幕、步兵和騎兵成爲戰場主流之後,防護裝備的形制和特色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戰國時代,鐵鎧嶄露頭角,使之前的皮甲黯然失色;到了漢代,鐵鎧已經日益完善並佔主要地位。

燕國之函

寶劍當論吳、越、楚,鎧甲界的扛把子則是燕國。《考工記》中說,在燕國但凡是個男的都能制皮甲(“夫人而能爲函”,這裏的函指的就是鎧甲,先秦時也有專門的製作鎧甲的職業手工業者,被稱爲“函人”,由於冶鐵和加工鐵更爲複雜,顯然不是普遍具備的技術,所以判斷這裏所說的函指的是皮甲)。這個記載雖然多少誇張了點,但足見燕國製造鎧甲的水平是當時最領先的。除了皮甲之外,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鐵質護具也確實是燕下都遺址出土的,共有491片鐵甲片,均爲零散狀態,沒有發現編綴完整的鐵鎧,但從鐵甲片的出土數量,可以想見當時鐵鎧甲的生產規模。值得注意的是,鐵鎧甲片的形狀大小有一定規律,出現了標準化、通用性的雛形,在戰損或遺失時可以修復和置換,對鎧甲編綴工藝的發展演變影響深遠。

燕下都出土鐵兜鍪

此外,雖然還沒有出土過完整的燕國鐵鎧,但是保護頭部的鐵兜鍪(móu)倒是有一件。兜鍪由89片鐵甲片組成,出土時僅缺失3片,其中2片半圓形甲片合綴成圓形平頂,額頭正中處還有一個向下護住眉心的設計。

總體來說,早期的鐵鎧已經相當讓人驚豔了,到了漢代又發展出什麼特別之處呢?西漢玄甲

“玄甲,鐵甲也”(《史記》),在文獻中,漢代的鐵鎧均稱玄甲。根據已發掘的考古資料,我們看到漢代鐵鎧一般由幾百片甲片編綴而成,主要用麻繩,也有用皮條的,基本形制分兩大類:札甲和魚鱗甲。

札甲:札甲這個詞不是古人稱呼的,而是今天的創造,因爲這種甲多采用長方形的大甲片,比較像古代的書札。最簡單的札甲是隻護胸和背,前後用帶子連接,類似現代的吊帶背心;其次是護胸護背再加兩個簡單的披膊從而護住胳膊;最發達的就是不但護住胸背胳膊,還有盆領(護住頸部)的高級款了。

魚鱗甲:顧名思義,魚鱗甲的甲片並非常見的方型,細密呈魚鱗狀,需要精密鍛造,防衛能力更強。

西漢楚王墓出土鐵札甲

滿城漢墓出土魚鱗甲

魚鱗甲編綴細節

在西漢初期,魚鱗甲的數量還很有限,僅供高階軍士和將領或者貴族使用,發展到武帝之後,魚鱗甲已經成爲主要的防護裝備了。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驃騎將軍(霍去病)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發屬國玄鐵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爲冢象祁連山” ,漢武帝爲了悼念霍去病,不僅爲他修了一座象徵祁連山的大墓,還用玄甲軍發喪,列陣從長安直達茂陵,這種玄甲送葬的最高禮遇,我們已經無法看到,但 “矛戈成山林,玄甲耀日光”般的盛景可以想象。漢武帝時期的大鍊鋼鐵給鐵質武備的生產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這些武備最終在抗擊匈奴的前線也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幫助漢王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馬踏匈奴石雕,霍去病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