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弛 编辑|崔世海

中国的城市化,正呈现方向相反的两种趋向:大城市在不断扩张,而小城市则不断在收缩。在大城市扩张的喧嚣声中,一些小城市则呈现人口缩减的“逆城市化”现象。

东北边陲的地级市鹤岗,近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里竟然有1.6万元即可拿下46平方米二手房的“白菜价”楼盘。虽然后来证实,这些房子多为毛坯棚改房,不能代表鹤岗全市水准,但在全国范围内,鹤岗市中心均价2000元/平方米的房价也处于洼地。当地租房网站上,不少帖子都是“只要出取暖费,房子免费住”。

一个偏远的四线小城,房价低人们并不感到奇怪,但低到这个程度,还是大大超出许多人的心理预期。因此,楼市“白菜价”的议论一时四起。《证券时报》发表评论称,如果鹤岗楼市出现“白菜价”,只是一个偶然现象,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蚁穴”,后面还跟着更多的“蚁穴”。

发改委首提“收缩型中小城市”:10年间84城市“收缩”,东北居多,已连成线

“我们一直在说扩张的城市、增长的经济、逐步增长的人口,那‘收缩型’城市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另外一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龙瀛的观点,正日益引发业界的共鸣。他率领的研究团队,在2013年至2016年间利用卫星影像监测了中国3300多个城市的夜色灯火,发现其中28%的城市灯光已日趋黯淡。

龙瀛估计,中国可能有938个城市正在萎缩,数目居各国之冠。他称,中国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将让外界进一步了解,情况是否进一步恶化。

被忽略的“收缩型”城市

中国国家发改委4月8日出台《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这份文件中有两个媒体焦点,除了正式明确“大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还首次提及“收缩型中小城市”。

过去差不多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城市化一直是笃定的发展趋势。随着世界几大经济圈的崛起,人口缩减和“逆城市化”正成为一些国家和众多城市正面临的严峻的问题,截至目前还未有好的解决方案。

以前些年被广泛报道的底特律为代表,美国中西部“锈带”已经大量出现废弃的房屋和社区。前不久有一则新闻称,日本全国5000多户家庭单位(住址),有接近20%是废弃的状态。就连位于东京都的大田区,也出现了临街住宅被废弃的现象。

而一些学者的研究证实,中国也不例外。同样做“收缩城市”研究的首经贸大学副教授吴康发表文章称:2007-2016年间,中国有84座城市出现了“收缩”,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3年或者3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而同一个时间段,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不到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5.4万平方公里。

吴康曾绘制过一幅地图,一个黑点代表一个“收缩城市”。地图上,东北地区的黑点已经连成线状。但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区域经济整体塌陷的地带,即便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也有黑点成片出现。

发改委首提“收缩型中小城市”:10年间84城市“收缩”,东北居多,已连成线

“资源是有限的,一些城市的繁荣,必会带来另外一些城市的没落。”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表示。他呼吁,以人的自由流动为前提,来打破区域间的壁垒,消除种种行政体制约束,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进行及时修正,从而推动都市圈的发展。

“因为行政区划壁垒问题,各大城市都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里面,依据自身的发展来定位,缺乏系统整体思维,这很容易导致‘虹吸效应’”,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刘学敏表示,中国的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带动周边地区,反而是在损害周边的利益。

刘学敏做资源枯竭城市调研时,去了河南灵宝和河北承德的一些矿区,发现由于城市内敛发展的缘故,那些地方已经越来越塌陷。他认为,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一种系统和创新的都市圈思维。“中国已经进入到都市圈时代,我们要确立一种都市圈的思维,看问题要从都市圈的视角上分析问题”。

都市圈内外加剧分化

“三线城市全面放开落户,二线城市全部取消落户限制,一线城市大幅增加落户规模”。此次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行政指令要求地方政府放松户口控制。

至此,针对三类不同级别城市,中国已经有了三种户籍制度。有评论指,此番中国户籍制度空前放松,不仅是对盘桓数十年之久的户籍壁垒最重一击,也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思路彻底翻篇,传统的城镇化已然后劲不济,未来必须转换发展路径。

过去,以“土地城镇化”为核心的城市化建设,一直是既能够拿钱、也能够出政绩的事,政府通过圈地实现城市外观上的升级,通过卖地充实财政收入,在人口和就业正增长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一个完美闭环。

但现在,只靠卖地推进的“土地城镇化”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至于原因,业界专家倾向认为,中国虽然城镇化率已达59.58%,但并没有同步完成“人口城镇化”。“截至2018年,中国户籍城镇化率只有43.37%,相比‘土地城镇化’差了16.21个点”,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中国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透露。

对中国城镇化进程停滞的担忧,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上一次针对这个问题的大规模争论,还是在2013年,也是中国旧版城镇化规划面世之时。当时争议的一个焦点,就是围绕“人”的城镇化。发改委的结论称,有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支持的城镇化的持续能力不强,或者说已经不可持续”。

发改委首提“收缩型中小城市”:10年间84城市“收缩”,东北居多,已连成线

按照发改委的解释,城镇化发展所有的问题中最核心的一点,是“人口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2013年,全国名义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2%,而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大量的常住人口居而不融,成为转型内需型经济结构要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但解决这个问题,同时面临着户籍改革和土地改革两块难啃的骨头。

问题虽然找到了,但在此后几年的实践中,当初改革设想的大部分举措并没有落实,备受关注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差距,甚至有持续加大的迹象。为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在今年“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上疾呼,“防止城镇化提前进入停滞期”。

某种意义上,这才是此次新出台文件对户籍改革、放宽落户做出更大力度要求的根本原因。所以,新版文件中关于落户政策的放宽,绝对不是“以房地产发展促户籍改革”的传统思路。因为户籍松绑背后,有比房地产行业遇到困难、或者地方土地财政难以持续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遇阻放缓。而这,一度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

这对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也将产生重大影响。户籍松绑,意味着区域间人口的自由流动将成为趋势,这势必进一步产生“极化”的效应:人口加速向大城市迁移,形成大都市圈。而离中心城市距离过远的边缘城市,将难逃“收缩”的宿命。

“造城热”须降温

人口流失虽是城市收缩最直观、最主要的特征,但在中国“收缩城市”的形成,不能忽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持续数十年城镇化而兴起的“遍地造城热”。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的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其中,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规划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而要达到这些新城(新区)的预期规划目标,总共需要住进去34亿人口。

发改委首提“收缩型中小城市”:10年间84城市“收缩”,东北居多,已连成线

那么,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人呢?中国国家卫计委曾有预测资料,称全国人口约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14.5亿人。这一数据,还不到新城新区所需人口的一半。

2016年“全国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达34亿”消息曝光后,舆论哗然,这可容纳地球一半的人口,谁来住?学者也炮轰,这不切实际的规划,相关领导责任不可放过。

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本来就有按捺不住的土地开发冲动,以城镇化为名大肆规划扩建新城、新区,不仅意味着看得到的政绩,在一定程度上还意味着增加地方升格的机会,官位也可能从“镇党委书记、镇长”变成“县委书记、县长”,再变成“市委书记、市长”。学者炮轰归炮轰,在这种强大的诱惑之下,“造城热”丝毫未有降温迹象。

不过,在龙瀛及其团队看来,“收缩”城市的出现,也并非坏事。

龙瀛认为,关键是每一个收缩城市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规划,追求精明收缩。量的收缩,不代表质也收缩,相反,收缩的规划,应该更关注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空间品质。

此次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出现“收缩型中小城市”的提法,强调这些城市要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不过,对于习惯了“摊大饼”式发展逻辑的地方主政者来说,这将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意味着,过去经营城市的种种经验和手段,都将彻底失效,面临人口持续流失的局面,城市又该如何经营?

毕竟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城市化才刚刚到来,理解城市收缩显得更加不易。更糟糕的情况是,“城市规划官员大多假设中国的城镇都会无限期扩张,并以此勾勒未来发展蓝图。”龙瀛说。他们曾调查过60多个地方的城市发展规划,发现多数规划背离现实,其推出的基础建设方案和工商住宅发展项目,也与人口趋势背离。调查还显示,近90%官员表示遭受压力,必须用乐观预期来擘划城市发展愿景。

龙瀛警告,若不妥为因应,美国后工业城镇的衰败情景恐将在中国出现。他说,尽管中国和美国城市萎缩情况在许多层面不尽相同,但美国“铁锈带”的衰败景象,或许会成为若干中国城市未来的写照。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凤凰周刊】创作,独家发布在今日头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