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通併購吳曉波頻道,看的不僅是熱鬧併購是方法卻不是“萬能解藥”

在2002年第一部教育信息化規劃《教育信息化十五發展規劃(綱要)》發佈3年後,全通教育成立。在國內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十年中,全通教育也乘着行業發展東風迅速發展起來,2013年底,全通教育的營業收入達到月1.72億元,2014年全通教育登陸創業板拉開了其股價“過山車”的序幕。

上市一年後,2015年的中國資本市場是繼2008年之後的又一個“狂歡”的時間,上證綜指一度突破5000點。市場的火熱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上市公司頻繁收購無疑也是原因之一。而全通教育也在這一年通過不斷併購給A股市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通併購吳曉波頻道,看的不僅是熱鬧

根據全通教育的公告內容,在此次收購巴九靈之前,全功教育陸續併購了12家企業,其中,僅2015年就有7家,佔比超過了50%。而2015年的併購潮影響的不僅僅是全通教育一家,也正因如此,標的收購價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走高。

從全通教育公告的情況來看,2015年全通教育的7起併購案中,商譽佔成本比重超過70%的就有5家,而其中併購杭州思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產生的商譽佔比更是超過了98%。短期內的多次收購也讓全通教育找到了快速增長的捷徑。

2015年3月,全通教育以199.90元/股的價格取代貴州茅臺,成爲當時滬深兩市第一高價股,同年5月,全通教育股價達到了歷史最高價467.57元,市值超過530億元。而在那一天,貴州茅臺的收盤價僅爲216.16元/股,不到全通教育的一半。

然而,快速收購方式不斷推高市值的同時也爲全通教育未來的落寞埋下了“隱患”。從全通教育在2015年併購意圖而言,有6家都含有渠道拓展的目的,從一定意義上而言,全通教育在2015年的收購或許是業務疲態的顯現。

教育信息化市場與教培行業不同,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教育信息化產品的推廣離不開學校的參與。而經過了近13年的推廣,可以說市場上有較強商業轉化的學校或者地區一定程度上已經相對穩定,而剩餘市場的開發需要的是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或者說接下來的市場增長將會降低。

對於全通教育而言,顯然不想看到這樣的預期,內生有難度,選項就只剩了外延。所以有了2015年的7次出手。但併購擴張的“資本遊戲”在短暫的狂歡後卻沒能遮住行業發展的趨勢。2015年底,全通教育股價從歷史高點已經回到了上市時的水平,一年的大起大落讓全通教育或被動或主動的開始講“產業協同”的故事。

11月,全通教育以10.5億元收購繼教網,開始進入教師培訓領域,圍繞校園場景進行業務擴展。3年的業績承諾期後,伴隨着2019年初A股市場的商譽減值風波,繼教網未能達成當初承諾的2015年至2017年歸母扣非淨利潤6800萬元、8500萬元和10625萬元的業績目標,全通教育對繼教網計提了6.09億元的減值,當年的“豪情滿志”變成了2018年財報中淨虧損的6.4億元。

這一次全通教育收購巴九靈則是把寶從學校轉移到了家庭,從對老師的繼續教育轉向了對學生家長的粘性構建。在交易預案中,全通教育提到目前在其服務的客戶羣體中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家長多爲新中產羣體,有泛財經只是培訓需求,能夠與巴九靈產生客戶協同效應。

然而,教育信息化能多大程度上探知家長在知識付費上的習慣和意願,巴九靈能爲教育信息化業務帶來多大的助力,在這次交易中似乎缺乏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

媒體、知識付費、教育企業,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這次交易的另一方杭州巴九靈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則幾乎可以算是目前國內新媒體創業的模板案例。而巴九靈的發展也與他的創始人吳曉波密不可分。在交易公佈的時候,不少人調侃當年說“A股瘋了”的吳曉波最後也沒能抵得過資本帶來的“誘惑”。

吳曉波在百度詞條中的角色仍然是財經作家,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的他職業生涯是從新華社的商業記者開始的,這個開端讓吳曉波有了可以接觸許多商業領袖的機會,而1990年以後的國內商業環境和行業變遷爲吳曉波後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間和發揮機會。10年後吳曉波出版的《大敗局》的暢銷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商業研究的“商業價值”。

巴九靈也在驗證這種“商業價值”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在移動互聯網和文化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通過衆多的互聯網信息分發平臺,從優質內容的研究、傳播爲切入口,巴九靈探索出“內容-社羣-產品”的新文化服務業態。

全通併購吳曉波頻道,看的不僅是熱鬧

也許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這一商業模式還很難被理解。但是,在現在的環境中,這種模式被廣泛應用着。簡單而言,通過將泛財經知識通過包括網站、微信、微博、頭條號、喜馬拉雅等移動信息平臺進行傳播,從普通人羣中逐步篩選並持續穩固特定羣體。

之後以知識付費產品和線下活動構建各種學習社羣,並在其中持續提供泛財經教育產品。而針對其中的“高淨值客戶羣體”,通過已經構建的行業影響力集結行業專家,針對性的設置“新型學院”爲這一羣體提供交互式、系統性的教學課程。最後的商業服務閉環則是通過對於學習社羣和“高淨值客戶羣體”的持續觀察和深入研究推動內容的更新迭代。

具體到巴九靈而言就變成了泛財經知識傳播、企投家學院、新匠人學院和知識付費四個業務板塊。其中泛財經知識傳播由“轉型大課”、“避免敗局大課”、“年終秀系列活動”、“大頭頻道”和“客戶定製主題傳播活動”構成。企投家學院和新匠人學院則組成了學院型產品,而吳曉波頻道會員、DK樓市不能說、線上課程、曉報告和吳曉波頻道超級會員就組成了入門級別的知識付費產品。

自然而然,這種模式下的收入就由廣告營銷收入、會員(學費)收入、電商三個部分組成。在2018年巴九靈2.3億元賬面收入中,廣告營銷以1.12億元成爲佔比最高的收入來源,而會員收入和社羣電商則分別爲4075萬元和1222萬元。廣告營銷收入則主要是廣告宣傳、活動及學院贊助、案例植入和研究等形式最終實現。

從目前巴九靈的收入構成來看,即使商業價值得到認可,然而商業轉化仍然在依靠“行業影響力”。而支撐起巴九靈商業版圖的“行業影響力”是由近375萬吳曉波頻道和德科地產頻道的公衆號粉絲、1萬左右的吳曉波頻道付費用戶、7600個活動參與人數、近1500個學院參培人員或企業構成。

這樣的成績在以新媒體和移動互聯網爲主要內容的企業中或許已經相當出色,但是正如吳曉波在交易披露後的坦言一樣“即承受着巨大的風險,同時也因在做一個跟投資相關的冒險的事而內心平靜”。在“泛知識”變現的過程中,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很多同樣類型的企業都是以一定的KOL影響力作爲企業的開始,然而當企業想要做大,簡單的KOL是肯定不夠的,企業需要承擔更多的影響力角色;

目前的商業模式下,閉環的關鍵在於不斷從已有的客戶羣體中挖掘新的內容並能夠持續爲內容造血,雖然商業分析不侷限於已有的企業羣體,但能夠成功幫助企業發展的越來越好纔是證明商業價值的最好體現;

在線的模式雖然解決了知識傳播的時間和空間界限,但是隨之而來的客戶尤其是付費客戶來源的穩定性,課程設計和導師安排的高質性,收入達成的可行性都不是目前以廣告營銷收入爲主的模式所能實現的;

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從0到1建立一個具有傳播屬性的媒體平臺已屬不易,而從一個媒體平臺逐漸構築自己的專業壁壘,通過知識付費形成產品梯度,最後轉型成爲教育公司不亞於一次再創業。

上市不是終點,但卻是一個“小目標”

在此次交易終止的同一天,羅永浩用曾經吳曉波評論錘子手機不成功時的“夢太大”和“入錯行”回評。這裏不討論兩者的孰是孰非,但關於“夢太大”和“入錯行”卻有話要說。

上市,其實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階段。相信每一個創業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企業能夠更大更強,對於行業有着足夠的話語權。而上市就如每一次風險融資一樣,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方式。如果說融資是讓一小部分人先找到一個優秀的企業,而上市就是讓資本市場的人都知道一個企業的優勢。

所以,其實對於每個企業可以說都有一個很大的上市夢,而是夢想還是夢幻考驗的是一個企業最終落地的能力。這就要提到第二個詞“入錯行”。在現在的商業環境下,行業的區分已經不是非黑即白的狀態。因爲有了更加多樣的手段和方式,傳統意義上“入行”的門檻是在降低的。

但是,如果希望能夠在行業中做到領先、獨特或者是優質,需要的是對行業深入的理解,而這一點靠的不僅有時間還有天賦和環境,是否入錯行實際上或許是最終留下來的一方纔能做出的判斷。

每一個創業者的“太大的夢”都值得被尊重,而每一個創業者要做的是努力讓“入錯行”變成“入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