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關注此事的民衆而言,尋回被拐兒童,不僅意味着一個破碎的家庭能夠得到撫慰,在社會層面,更意味着安全防線的進一步確認,本質上也是對社會安全的守望。眼下最大的懸念在於,“梅姨案”被拐兒童找到了,“梅姨”現身還會遠嗎。

原標題:“梅姨案”被拐兒童找到了,“梅姨”現身還會遠嗎

據新京報報道,3月6日晚,廣州市公安局新聞辦公室通報,3月4日,增城警方在上級公安機關的指揮和梅州警方的支持配合下,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尋找回15年前在增城被拐的少年申某。

被解救的少年申某,正是“梅姨”案中被拐賣15年的申聰。15年的漫長等待後,當年失散的兒童終於如願找回,申聰父親申軍良發文稱:我終於可以驕傲的說一句“大家好,我是申軍良,申聰的爸爸。我的兒子找到了”!何其欣慰,又何其悲痛。

這個有些戲劇的結尾,讓遲到的正義更加完整;而骨肉至親的重新團圓,也在疫情期間匯聚成慰藉人心的暖流。

對關注此事的民衆而言,尋回被拐兒童,不僅意味着一個破碎的家庭能夠得到撫慰,在社會層面,更意味着安全防線的進一步確認,本質上也是對社會安全的守望。

因爲在本案中,15年焦灼等待的另一面,是犯罪分子對法律底線的嚴重洞穿——2005年1月4日,年僅1歲的申聰,在廣州增城的出租屋內,被硬生生地從母親手上搶走,其母因此患上精神病。2016年,拐賣申聰的嫌犯落網,此時已經過去了11年,而且此案中一個關鍵人物“梅姨”始終未曾現身。

所以,如今失散的少年終於找回,守得雲開見月明,但對申聰的父母而言,這只是另一段故事一個開始;而基於整個案件,尋回被拐少年,同樣不是終點。眼下最大的懸念在於,“梅姨案”被拐兒童找到了,“梅姨”現身還會遠嗎?

從極爲有限的信息看,“梅姨”更多還只是嫌犯供述中的人物,她到底長什麼樣,涉及哪些拐賣案件,甚至是不是真有其人,現在都有着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正在成爲某種符號的“梅姨”,象徵意義已經越來越明顯。

去年年底,尋找人販子“梅姨”的圖片廣泛傳播,廣東警方回應稱畫像非官方公佈信息。不過,它觸發的刷屏,源於對受害家庭的共情,更源於社會安全層面,人們對類似人販子角色的深切擔憂。相對於身份和長相還有待覈實的“梅姨”,這種情緒是無比真實而確鑿的。

事實上,即便嫌犯早已落網,該案的全部被拐兒童,依然還有6個下落不明,他們至少對應着6個依舊還在焦灼等待的破碎家庭。這些被拐賣惡行傷害的受害者,同樣需要持之以恆的救濟,而尋找“梅姨”,讓這條模糊但至爲關鍵的線索更加清晰起來,就是守望安全正義。

沒有一個孩子應該被迫流浪他鄉甚至街頭。在申聰的故事中,他的父母“砸鍋賣鐵”,掏光積蓄,還背上了幾十萬元的債務。時間會不斷放大傷痛,增加當事家庭的負擔。因此,尋回申聰的那種耐心和堅守,應該平等地輻射到每個個案上。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熬了15年的父親申軍良說道,“要相信希望”。“希望”源於警方和社會不輕言放棄的堅守,但它本質上依然是一種事後救濟。守護社會安全,更有效的措施是在於建立預防拐賣兒童犯罪的剛性防線,掐滅傷害的源頭。

從這個角度看,辦案機關需依託偵查技術不斷提升救濟功能,更要加大對拐賣兒童的打擊力度,讓每個作惡的“梅姨”歸案,通過“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來昭示法律威嚴。

□ 熊志(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