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站在文艺“高原”,攀登文艺“高峰”,鄂尔多斯文艺创作“繁花盛开”!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回首改革开放40年,我市民族文艺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之景。无论是成就卓越的文学创作、异彩纷呈的文艺表演,还是乌兰牧骑扎根基层投身创作、舞蹈演员用心塑造每一部舞剧精品,不仅展现出了鄂尔多斯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彰显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积淀,成为世人了解鄂尔多斯的重要窗口。

侯佳丽:用心塑造每一个角色

今年23岁的侯佳丽是鄂尔多斯民族歌舞剧院的业务骨干,也是2015年重新排演的《森吉德玛》舞剧中森吉德玛的饰演者。采访中,侯佳丽告诉记者,当时,她得知自己被选为饰演森吉德玛时,内心压力非常大:“一方面因为舞台经验不够丰富,另一方面,旧的《森吉德玛》距离现在年代比较久远,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一时间很难理解。”侯佳丽说,《森吉德玛》中的舞蹈动作并不复杂,但困难的是如何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此,她每天都泡在排练室里,反复练习动作,不断揣摩人物心理,还多次向有经验的老艺术家请教,让自己能够更好的融入角色生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森吉德玛》排练了3个多月时间,侯佳丽几乎每天都是如此度过。“记得有一个情节是男女主人公情到深处拥抱在一起,需要我和另一个舞蹈演员从舞台两侧跑到舞台中央深情拥抱,既要动作优美,又要保证感情充沛。这个动作我们一直找不到要领,同一个动作反反复复练习了好几天。”侯佳丽回忆道。

2015年,《森吉德玛》在原剧作的基础上运用新舞台技术进行创新,并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优秀作品获得交流推广资助,先后在银川、深圳、济南、上海等10余个城市巡演,成为鄂尔多斯文化创新、对外开放、形象展示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侯佳丽还参演了《库布其》《鄂尔多斯婚礼》等多部大型舞剧,并在2017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她说,每一个舞台剧都有不同的历史环境和人物故事,每一个人物都需要用心去塑造。如今,鄂尔多斯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舞蹈演员的舞台也更加广阔,她会用心去塑造每一个角色,让更多作品展现出鄂尔多斯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世人了解鄂尔多斯的重要窗口。

民族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大力推动文化事业改革发展,密集研究出台了《鄂尔多斯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鄂尔多斯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政策法规性文件,为加快推进地区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社会环境。与此同时,文化事业建设投入稳步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全市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乌兰牧骑事业建设的指示精神,艺术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文学创作方面,设立鄂尔多斯市文学艺术精品奖,加大了对文艺精品创作的奖励扶持力度,形成了催生精品力作的良好创作环境。2012年至今,全市共有6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2部作品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文艺演出方面,涌现出《森吉德玛》《库布其》《不落的太阳》《石榴红了》《黑缎子坎肩》等一大批富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优秀剧目,5部剧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此外还形成了以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为代表的品牌艺术节庆活动,地方戏剧目展演、声乐大赛、舞蹈大赛等各类艺术赛事此起彼伏。

1959年,我市第一支乌兰牧骑——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建立,到现在已有7支乌兰牧骑队伍。5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我市乌兰牧骑坚持把文艺创作作为工作重点,立足基层实际,扎根生活沃土,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多次荣获国家、自治区级奖励,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阵地之一。目前,全市共有15个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806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文艺院团累计演出5200余场(次),其中下乡慰问演出3500余场(次),不断将优秀的文艺作品传递到基层,让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鄂尔多斯晚报记者 孙鹤

●如何守护“针尖上的安全”?记者带你走进市中心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东胜满足这些条件的孕妇、产妇,提交资料就能领钱!

●鄂尔多斯交警人脸识别系统“放大招”!这些人没法上路啦!

编辑: 包裕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