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秘的短尾鸦雀。常见的棕头鸦雀。

原标题:“鸦雀无声”?错!它们一直在叽叽喳喳呢!

撰文/ 张海华 绘图/张可航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大家都知道“鸦雀无声”这个成语,其意思是连一贯吵闹的鸟雀的叫声都没有了,形容非常安静。当然,成语中的“鸦雀”未必就是指现代鸟类分类学上所说的鸦雀这一类鸟, 但在现实中,鸦雀们却比较活泼,常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3月,当你漫步在乡野,请侧耳倾听,是否感觉鸟鸣更加欢快了?这里面,一定少不了鸦雀们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鸦雀!

神秘的短尾鸦雀

常见鸟儿中,若论喧嚷程度,最大的应数乌鸦、喜鹊等鸦科鸟类,它们个子大,嗓门也大。相对而言,鸦雀都是小小鸟,叫声细碎,不能跟发音相同的“鸦鹊”比。其中,在华东一带,最稀有又神秘的鸦雀,当属短尾鸦雀—这是一种属于“全球性易危”物种的鸟儿。

短尾鸦雀全长仅10厘米左右, 也就是说只有麻雀的2/3那么大。 小家伙全身棕褐色,圆头圆脑,脖子下仿佛蓄着黑黑的胡须,看上去特别萌。冬末春初,在山区低矮的小竹林,运气好的话,可能会撞见成群的“啾啾”叫的短尾鸦雀。它们用又短又厚的嘴啃咬细竹枝,发出“哔哔啵啵”的声音,企图找出里面的虫子、虫卵之类的东西。它们吃东西时,经常会出现各种体操动作,最常见的姿态是“引体向上”。

芦苇中的“啄木鸟”

短尾鸦雀虽然罕见,但住在山里的它们,栖息地环境有改善的趋势,这有利于其种群的壮大。但对于曾经有着“鸟中大熊猫”称号的震旦鸦雀来说,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震旦鸦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局部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的部分湿地,几乎完全依赖芦苇地生存。但近些年来,随着开发的加剧,大量湿地消失,芦苇荡不见了,震旦鸦雀也面临无处安家的窘境。

憨厚的灰头鸦雀

灰头鸦雀在整个中国南方的山区都有分布,但不算很常见。前几年的2月,在宁波的四明山中,拍短尾鸦雀的时候,我曾几次碰到路过的灰头鸦雀。这是一种不大会被错认的鸟:嘴橘黄,头的两侧有显眼的黑色长条纹,看上去浓眉大眼,特别憨厚的样子。在鸦雀中,跟震旦鸦雀一样,灰头鸦雀也算是大个子了,而且嗓门也大,吵嚷成群,老远就可以凭叫声知道它们来了。

常见的棕头鸦雀

中国的鸦雀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最为常见的,自然是棕头鸦雀了。从东北到华南,从中西部到东部,无论是乡野还是城市,一年四季都容易看到它们活泼的身影。棕头鸦雀的头顶至上背为棕红色,尾巴较长。它们活泼好动,喜欢在灌木丛中呼朋唤友,边鸣叫边跳跃。

“常结群移动,穿越空旷处时,前方个体会等待后方个体抵达后再快速穿越”,这是《台湾野鸟手绘图鉴》所描述的关于棕头鸦雀习性的一个充满温情的细节,与我平时的观察完全吻合。对了,在中国台湾地区,棕头鸦雀有个挺诗意的名字,叫“粉红鹦嘴”。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这是出自古老《诗经》中的诗句,其大意是说:成群的黄色小鸟飞来飞去,在灌木丛中喈喈鸣叫。我想,这简直就是在咏唱鸦雀啊!待疫情结束,但出去听听小鸟的欢鸣,感受一下诗意,是不是会别有一番味道呢?

想了解更多动物的科学知识,

尽在

《30位动物学家给孩子的52个奇妙动物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