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墨跡天氣上市爲何如此“磨嘰” 首發上市被否 緣於個人信息收集使用等四大問題)

近日,證監會公告披露,墨跡天氣(北京墨跡風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未通過。根據官方公佈的信息,墨跡天氣已擁有超過6.5億用戶,日查詢次數已超過6億。市場分析認爲,這家公司首發未通過,關鍵是沒有技術壁壘。

違規發佈廣告成致命傷

墨跡天氣2016年曾遞交創業板上市申請,苦等三年時間,今年10月11日終於上會但未獲通過。證監會發審委指出了四個方面的問題,包括廣告發布、收入金額比例問題等:

一、發行人運營的網站、“墨跡天氣APP”存在未經其許可違規發佈互聯網新聞信息,被責令限期整改的情形;發行人存在在取得《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之前,發佈藥品廣告的情形。發行人現有的APP存在視頻節目與遊戲節目,以及發佈醫院廣告。

二、發行人通過自主收集及第三方途徑獲取用戶數據及標籤,並利用數據進行商業化變現,發行人於今年7月16日收到APP專項治理組發出的《關於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相關問題的通知》,APP專項治理工作組要求發行人就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

三、報告期內發行人互聯網廣告信息服務收入佔比超過95%。

四、報告期內與發行人存在直接或間接股權關係的客戶(阿里、蘇寧、騰訊,以下稱“股權相關方”)直接或間接貢獻收入金額及佔比較大。

證監會要求墨跡天氣就上述四大問題進行19項情況說明。

涉嫌超範圍採集隱私

根據天眼查信息,墨跡天氣成立9年來共獲得7次融資,最近一次是2016年2月,投資方是網易資本。墨跡天氣的股東還包括創新工場、阿里和盛大集團等。

前墨跡天氣員工透露,今年以來,墨跡天氣的高管團隊發生震盪,負責戰略、銷售、市場的副總裁相繼離職,產品負責人也已離開公司。

墨跡天氣方面對此不予置評,但這家公司遭遇爲上市申請被否埋下了隱患。

今年上半年,“墨跡天氣資訊頁推薦廣告配圖不雅”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7月,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在《關於督促40款存在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的APP運營者儘快整改的通知》中提及墨跡天氣。9月,根據公安部委託的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的監測,墨跡天氣涉嫌超範圍採集公民個人隱私。

當時,墨跡天氣相關負責人對外界回應:“公安部採集的樣本是2019年1月28日墨跡天氣7.0802.02版本,墨跡天氣後續已根據國家標準完善了用戶隱私協議(明確了獲取數據的範圍及用途)。同時,墨跡天氣已主動進行內部整改,並且已初步通過國家APP安全認證初步審覈。”

財經觀察

“天氣搬運工”憑什麼賺錢?

市場分析認爲,證監會發審委指出的問題直指墨跡天氣商業模式的核心,總結歸納就是,墨跡天氣憑什麼能賺錢?

儘管商業氣象服務在海外是一個千億美元級的巨大市場,按照 “德爾菲氣象定律”,如果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元,就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投入產出比高達1比98。

在產品層面,墨跡天氣存在的問題是在“靠天喫飯”這一商業氣象服務領域,卻沒有“掌握核心科技”。商業氣象服務領域的重中之重,就是氣象數據源以及數據處理能力,只有源頭數據越豐富纔有越精準的天氣預測。

以墨跡天氣的某友商爲例,這家公司在2016年被IBM以20億美元收購了核心業務,其在全球範圍內擁有超過10萬個天氣傳感器,甚至擁有自己的氣象衛星和雷達網絡。相比之下,墨跡天氣獲取的氣象數據是通過與北京氣象局簽署長期合作協議來獲得的,而境外數據則是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以及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合作。

墨跡天氣可以和北京氣象局簽署協議,友商也能夠與其他地區的氣象局合作,這就使得墨跡天氣在這一領域中,幾乎毫無技術壁壘可言。

目前,墨跡天氣依靠的是最傳統的流量變現賣廣告模式,這也是工具類APP變現的主要途徑,所以APP內疊加了多項玩法:社交、資訊、打車、購物、電影……這反而讓用戶覺得臃腫。

墨跡天氣也探索過硬件業務,2015年曾發佈一款名爲“空氣果”的智能硬件,但尷尬的是,定價高達999元的空氣果,卻只能檢測空氣質量,並無空氣淨化功能。

隨着流量紅利殆盡,先發優勢爲墨跡天氣帶來的利好空間正越來越小。據墨跡科技招股書披露,2015年,墨跡天氣APP新增裝機量8736.6萬臺,平均日活躍用戶增加了374.3萬人,佔比4.3%;2016年,新增裝機量1.1億臺,平均日活躍用戶增加了491.6萬人,佔比4.47%;而2017年1~9月,雖然新增裝機量7780.5萬臺,但平均日活躍用戶僅增加了53.2萬人,佔比大幅降至0.68%。

從線上線下看,墨跡天氣營收單一,業務可替代性也比較強,智能手機都自帶天氣預報功能了,還有下載APP的必要嗎?互聯網紅利的逐漸消失和行業打法的改變將是傳統APP未來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