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周圍的朋友這樣評價中西醫:西醫讓你明明白白地死,中醫讓你糊里糊塗地活。的確,西醫通過開藥治病,目的是用藥物殺死致病菌,消除病源。而中醫,遵循的是“整體觀念”、“陰陽平衡”,中醫治病靠“開方”。可是,到底何爲中醫開方?

治病如同打仗

清代名醫徐大椿所著的《醫學源流論》中,有一篇“用藥如用兵論”,說病邪好比是敵人,藥物好比是士兵,治病如同打仗。

首先我們要知道疾病的病位和病性,也就是辨證的過程,兵法上叫“知彼”;同時還要知道每味藥的藥性,就像將軍瞭解自己的士兵一樣,兵法上叫“知己”。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用藥,就能獲得良效,兵法上叫“百戰不殆”。中醫“望、聞、問、切”收集的信息就是症狀,症狀只是表象,如果我們只根據症狀來用藥,而不辨證,就無法瞭解疾病的病位、病性,就如用兵不知敵之確切所在,敵之數量多少,敵之勇怯如何等,勝利的可能只有一半。

辨證就像破案,症狀只是線索,線索有真有假,有全有略,好的偵探只要找到一些片斷,就能把線索一個個串聯起來,整個案件就可以告破。辨證也一樣,面對錯綜複雜的臨牀表現,好的醫生能夠從中抓住幾個要點,從而作出準確的判斷,然後,根據辨證結果譴方用藥,故能效如桴鼓。

爲什麼是開方而不是開藥?

許多人知道學中醫要背湯頭歌訣,但不知道爲什麼?這是因爲方劑是中醫治病的最主要手段,儘管一張處方中的藥物可能有多有少,但大多數是以“方”的形式出現的。所以,中醫把處方的過程稱爲“開方”而不叫做“開藥”。每一味中藥都有性味、功效、歸經等,這是治病的基礎,所謂“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羣之妙用”。

方劑是在單方專藥治病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是由簡到繁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藥物經過配伍,能夠增強療效,隨證合藥能夠適應病情需要,同時還可以監製藥物的烈性或毒性。因此,相對於單藥、專藥的應用,方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有人認爲,中醫應用複方是因爲對各個藥物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點不明確,其實不然,這是由於中醫的理論所決定的。大家可能會發現,西醫學在藥物有效成分和作用靶點越來越明確的今天,各種藥物合用的現象卻越來越複雜。

“君臣佐使”各司其職

“一個朋友告訴我,他一餐要喫30顆藥片,其中降壓藥3~5顆,調脂藥2~3顆,降糖藥2~3顆,抗血小板聚集藥2~3顆……再加上保肝藥、護胃藥等。藥是喫了,指標也都接近“正常”,但是,人整天暈乎乎的,難以堅持正常工作。他說,服藥的感覺比生病更難過!”

雖然類似的病例越來越多,以至於大部分的患者和醫生都習以爲常,但它至少可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體是一個整體,靠“有效成分”並不能真正解決“人”的問題。更何況,西藥的合用與中藥的配伍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只是根據對抗的原理進行疊加,而後者根據“理”、“法”的指導選方用藥,或選藥組方,中醫把“方”稱爲“陣”。

中醫組方的基本理論叫做“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調兵遣將、排兵佈陣。簡單地說,就是針對病證的主次選擇相應的方藥,根據藥物在方中的作用將其分別稱爲君、臣、佐、使。君藥是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在一個方中,君藥是首要的、不可缺少的;臣藥和佐藥的作用是輔助君藥;使藥的作用是調和方中諸藥,四者各司其職。

如治療脾胃氣虛的“四君子湯”由人蔘、白朮、茯苓和甘草等4味藥組成,主要功效是補益脾氣,其中人蔘具有良好的補氣、健脾作用,所以是君藥。白朮健脾燥溼但補氣力較弱,效果不如人蔘,所以是臣藥;茯苓滲溼同時能健脾安神,故方中佐以茯苓則健脾作用更強。甘草能協同上藥的補氣作用,又能調和其他幾味藥的作用,就是使藥,可見同一方中不同藥物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而同一藥物在不同方中的作用也可能不同,例如:甘草在大多數方中是使藥,主要作用是調和諸藥,但在“炙甘草湯”中它就是君藥,主要作用是甘溫益氣、緩急養心。

所以,中醫方劑發揮的是整體的功能,而非個體的作用,一個方的功效絕不是單味藥物功效的簡單疊加。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是“調整陰陽,以平爲期”,主要針對疾病發生的病因病機,也就是“證”,再根據“證”來制訂治療的法則即“治則治法”,然後根據治法選擇相應的方藥,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簡而言之,有是證用是方,有是方用是藥,講究的是法要對證,因法選方,這就叫理法方藥一致。有了方就形成了“陣”,布好“陣”還應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而調整陣容。

但是,現在有些中醫師治病不講理法方藥、君臣佐使,講的是“藥理作用”、“有效成分”,什麼“抗病毒”啊、“改善微循環”啊,挺嚇唬人的,但那些藥已不是中藥,至少不是一個真正中醫眼中的中藥!有一個很常用的“中成藥”,說明書上寫着的功效是“清熱解毒”,主治是“風熱感冒”,理由就是,清熱解毒藥能夠抗病毒,而感冒是病毒引起的。牛頭不對馬嘴,竟然能行銷全國!類似的說明書已經越來越多了,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