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 禾

根據京津冀今年秋冬季攻堅行動方案,2018年10月1日—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長三角下降3%、汾渭平原下降4%,而去年秋冬季要求下降15%。10月31日,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說,“認爲京津冀今年秋冬季PM2.5等減排目標設定降低了”是對方案的誤讀。

去年秋冬季PM2.5下降“天幫忙”約佔1/3

劉友賓認爲目標的設定是實事求是的,“是根據目前產業、能源結構及空氣質量改善進程而確定的。實現這個目標,任務還是非常艱鉅的。”

劉友賓說,去年通過攻堅行動很多地方重現藍天白雲,“但也必須看到,去年取得的成果裏既有人努力,也有天幫忙的因素。”

據評估測算,去年秋冬季PM2.5下降的25%比例中,“天幫忙”約佔1/3,即“天幫忙”導致PM2.5濃度下降8.5%左右。

“今年在正常氣象條件下,要保證空氣質量同比不惡化,我們首先要通過‘人努力’抵消去年‘天幫忙’8.5%的下降比例,再加上今年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3%,實際上,今年空氣質量改善任務達11%以上。”劉友賓說,實則並未降低年度目標要求。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12月至明年2月,京津冀、汾渭平原氣溫與歷史平均水平相比可能將偏高1—2攝氏度、降水量偏低兩成,大氣擴散條件與上年同期相比明顯偏差。

北京取消空氣藍色預警、降低橙色預警“門檻”

在北京新修訂的重污染應急預案中,不再設立原有的藍色預警,同時降低橙色預警啓動條件。只要預測全市空氣重污染持續3天,即空氣質量指數(AQI)日均值大於200持續72小時及以上的,無論是否達到嚴重污染程度都可啓動橙色預警。

對此,劉友賓解釋說,從近幾年實際操作過程看,由於藍色預警啓動時間僅爲一天,從發佈預警履行政府行政審批程序,到通知相關單位採取措施,需要一定時間,同時還需安排力量督查各項措施是否落實,加上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的不確定性和應急減排措施的提前性,使得藍色預警在提前採取應急減排措施方面效果不理想,已採取的強制性減排措施也難以在最佳時段發揮真正作用。

“因此,爲了調整優化資源,使每次政府的重污染天氣預警都能以最小的社會成本發揮最大效果,環境部印發了《關於推進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工作的指導意見》,將藍色預警調整爲預警提示,主要以提示性和健康防護性措施爲主。”劉友賓說,當預測未來一天AQI>200,且不會超過一天時,將隨空氣質量預報信息,直接向社會發布污染過程提示,提醒公衆做好健康防護。“這也是爲了優化集中調度資源,有效應對更嚴重的污染過程。”

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全面建成

爲全面反映南海地區空氣質量狀況,提升南海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和水平,目前南沙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站已全面建成,具備了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等6項常規指標,二氧化碳和甲烷等2項溫室氣體指標,顆粒物組分(黑炭)以及氣象五參數和能見度等共15項指標的監測能力,初步形成了南海地區空氣質量監測與氣候變化觀測相結合的綜合監測體系。環境部表示,這在推動南海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中將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