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题”之释:“地”——《地藏经科注》学习(1)

青莲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学习

“藏”,藏是含藏的意思,我们世间人讲仓库、宝库。世间人一些珍宝都要好好的收藏起来,这些财富可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全。如果自己失去了财宝,他就感觉到恐惧,生活没有保障,所以世间人,人人都希望收藏这些珍宝、这些财富。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自性里面有宝藏那就是“三德秘藏”,我们真心自性里头。“法身”是真身,宗门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法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第二个“般若”,般若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从外头来的。无量无边的智慧,此界、他方,过去、未来没有一样不知道,这是“所知”。所知现在不知道,不知就变成有障碍。所知是本有的,现在有个障,障住了我们的所知,这叫“所知障”。所知障跟烦恼障立名的用意不同,烦恼就是障碍,所知不是障碍;障碍所知的那个障就叫做所知障。

如果我们从佛法名相来说,妄想、分别、执着,执着是烦恼障,完全是烦恼;分别里面一部分是烦恼,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里面完全是所知障。有人问,无明从哪里来?无明怎么来的?其实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好清楚、好透彻,读《楞严经》的人也是囫囵吞枣,就这么含糊过去了。佛讲得很清楚:“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什么叫知见?“知见”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你在所知里头还要立一个知,就错了,头上安头,那就是无明的根本。你不要在所知上再立一个知,你的智慧就现前;你偏偏要立一个知,那有什么法子!佛法没到中国来,中国人也很聪明,老子就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说个名已经错了,那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事实真相。所以在知见上立知,就堕到无明,就是起了妄想,妄想里头又有分别、又有执着,一大堆东西麻烦来了,一连串都来了。

佛给我们说法,佛说“我”,但不执着我,这个高明。六祖问永嘉:“你还有分别吗?”永嘉答得很好:“分别亦非意。”我分别就是没有分别,心里头真没有分别,干干净净的。分别什么?为大众分别。所以“说就是无说,无说就是说”,你要说是“说”,你不懂得“无说”这个意思,你也不懂得佛的意思。如果“说”跟“无说”分二截,“说”也错了,“无说”也错了。“说”是什么?分别、执着;“无说”是无明,都堕在两边了。要知道“说”跟“不说”是一不是二,“说即无说,闻即无闻”,通了,障碍都没有了。能在这上面体会,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大白了,真正入了不二法门。世间人可怜活在相对里面,相对就是二,对立。说“大”对面有个“小”,说“空”那边就有个“有”,总是在相对;说“我”对面有个“人”。几时能够一下觉悟到,我跟人不二,空跟有不二,性跟相不二,理跟事不二,事跟事也不二,这才入佛法,才懂佛法。所以佛法之难,难在哪里?就难在这个地方。难在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永远放不下,只要放不下,就入不了大乘之门,大乘跟你绝分。修学大乘,是修学一种皮毛常识而已,真正大乘是什么样子,根本不能够体会。这是跟讲般若。

“藏”,还有一个意思是秘藏,“秘”是秘密,“藏”是含藏在自性里面的。“解脱”,就是大自在,就是《华严》里面讲“事事无碍”,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本来具足的。这是“藏”的意思,这个叫“三德”,自性里面的三德。为什么叫“秘藏”?秘是好像很秘密,一般凡夫不能够觉察,六根接触不到;不能觉察就好像很秘,就好像藏在那个地方,“藏”,没有被人发现。换句话说就是众生不能明了、不能理解,称之为秘密。而心性里面确确实实包含无量无边的一切法,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用之不尽,这是“藏”的意思。好比我们世间的金矿一样,这个金矿里头含藏着金非常丰富,你去取、你去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金矿在哪里你不知道、你不晓得,那就变成秘密。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心地的宝藏。大地含藏跟心地比,那不成比例,我们心地里含藏的宝藏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佛法,一切众生无量的世法,都含藏在其中。你只要开发心地宝藏,世间法、出世间法全都通达,全都没有障碍。

佛法的教学是开发自性的宝藏。自性宝藏要用什么东西开?那个工具一定要称性,不是称性的工具,你就没有办法开发自性宝藏。称性的工具是什么?就是“孝”跟“敬”,所以《地藏》称为佛门孝经。《地藏经》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它就是孝道跟师道,“孝亲尊师”就能开发自性的宝藏。如果你不能孝亲、不能尊师,你永远在佛法门外,换句话说,学小乘也许能够有一点点成就,学大乘没有分;大乘是开发自性,跟小乘不一样。小乘是在事相上,换句话说,它还是世法。小乘之间出世法也得不到,换句话说,纵然修学小乘,你也只能停留在初果、二果这个境界里头,四果是证不到的。要想证得小乘的四果,小乘最高果位还是要孝亲尊师。这是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例外的。

世尊在《观经》三福里面说,这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话说得多清楚、多明白,我们提起来,都能够记得,也都能说,可是就是不肯去做,那就没法子。“说”,一天说一千遍、说一万遍也没用处,“说食数宝”有什么用处?一定要自己认真去做,去做到!把孝顺父母的心推广孝顺一切众生,诸佛如来确实是这么修的。一切众生就是我们自己的父母,不是别人,一切众生就是我们的老师,读了《华严》,就应该相信。不但一切人是老师,树木、花草哪一样不是老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的是一微尘、一毛孔,我们触目都能够醒悟,那就是老师。看到树,种子是信心,根是慈悲,身是智慧,枝干是五度,在在处处只要见到了,心里面都开智慧。正是惠能大师所说,惠能见五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么不常生智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开悟,这就是常生智慧。我们今天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生烦恼,顺自己意思贪爱,贪爱是烦恼;不合自己意思讨厌,讨厌生烦恼。人家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不生烦恼,这就是凡圣不一样,起修不相同。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肯定我们自性本来具足万法,具足一切法,这个是宝!像大地里面含藏一些矿物宝藏一样。大地含藏的宝藏用得尽,我们心性里面含藏的宝藏用不尽,为什么不懂得开发!这四大菩萨就是开发自性宝藏的四个法门。这四个法门要同时用,地藏菩萨的“孝敬”,观音菩萨的“慈悲,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落实”,四大菩萨教我们开发自性宝藏。这四个法门缺一个都不可以,像一张桌子四个腿,缺一个就倒下来,它就站不住了,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所说,千经万论不外如是。诸佛菩萨明白了,就落实了,他得到受用,他得的是大自在、大圆满。我们众生迷惑颠倒,迷失了自性,胡作妄为,所以搞六道轮回,生死流转,永无出期。

但是我们的性德无论在觉、无论在迷,它并没有改变;悟,没有增加一丝毫,迷,也没有损失一丝毫。佛为什么尊敬一切众生?连蚊虫、蚂蚁都尊敬。他为什么尊敬?蚊虫、蚂蚁也是众生,牠的性德也是圆满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只是牠迷,牠变成这个样子,牠不懂事,胡作妄为,搞成这个样子。虽然搞成这个样子,牠的性德依旧是圆满的,没有缺损一丝毫,所以诸佛如来对牠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礼敬,也平等的供养。在十大愿王里面佛对牠们不赞叹,可是恭敬、供养是决定平等的,慈悲一切!

我们要认识心地,肯定宝藏。知道我们的真心,这个“心”从般若上讲就是“大菩提”,从法身上来说就是“大涅槃”。大涅槃通常也称为“大灭度”;“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灭度”。如果就这三个字来说:“大、灭、度”,“大”是法身的意思;“灭”是灭烦恼,灭妄想、分别、执着,就得大自在,大自在是解脱;“度”是明了、是觉悟,就是般若智慧。菩萨修六度,这六条是智慧,他们过的是高度智慧生活,他们过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生活。我们今天过的是烦恼苦日子。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