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供職於國內知名博物館的一位權威文物專家今天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不能說重慶大學博物館展覽的展品百分百是贗品,但至少從公佈的展品圖片看,可以用“荒唐”二字作爲評價,“這幾年不少大學都在建設博物館,這本來是好現象,但博物館有着嚴格的專業標準,比如,就接受捐贈而言,必須要過文物鑑定的這一關,因爲博物館的收藏品必須是經得起推敲的,以故宮、上博等知名博物館而言,也向社會接受過捐贈,但如果鑑定是贗品,則一般不會接受,如果有收藏家堅持把整體收藏捐贈博物館,而且其中含有贗品,那麼,這些贗品在展出時會進行學術標註,或者作爲一種參考資料。上海一位文物收藏界人士對澎湃新聞說,“國寶幫”收藏展示贗品比較猖狂,但這樣的展品連“國寶幫”的水平都不如,從北京師大的陶瓷捐贈、浙江師大的文物捐贈到這次重慶大學博物館接受的“文物”,贗品堂而皇之地走進大學校園,也說明了部分大學的學術眼光與水平存在一些問題。

10月7日對外開放的重慶大學博物館展出了大量文物,然而昨天,一篇來自收藏界觀衆的文章《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引發文博界巨大反響,該報道稱“吳應騎教授捐給重慶大學的,竟然是幾百件贗品,而重大耗資數百萬建立的,居然是一座贗品博物館? ”

一位曾供職於國內知名博物館的文物專家今天對澎湃新聞表示,從這些公佈的藏品看,“絕大多數已經是假冒到荒唐的地步。”重慶市文物局博物館處一位工作人員上午也對澎湃新聞表示,重慶大學博物館未在該局報備審批。目前,重慶市文物局已就此事介入調查。

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

重慶大學博物館的陶俑展品(局部),被指“這件較大的三綵女俑掛的是現代纔有的洋藍”

此前有報道稱,重慶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吳應騎爲博物館捐獻了數百件收藏的文物,“充分展現了中國古典造型藝術的發展脈絡和傳統文化魅力。”然而,一位曾供職於國內知名博物館的文物專家今天對澎湃新聞表示,大學成立博物對於文物收藏品的收藏應該還是把好鑑定關,大學是學術機構,收藏並展示大量贗品,就是對贗品背書。文物專家:這樣的展品可以稱得上“荒唐”

“吳應騎教授捐給重慶大學的,竟然是幾百件贗品,而重大耗資數百萬建立的,居然是一座贗品博物館? ”署名“江上”的觀衆昨天通過微信公號“江上說收藏”發佈了名爲《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的文章,介紹去新開張的重慶大學博物館參觀後,質疑大量館藏文物系贗品。

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

重大博物館展出的銅車馬,被指爲“改裝版版銅車馬,體量碩大,通體錯銀。”

文章稱:“展廳內人跡寥寥。改裝版版銅車馬體量碩大,通體錯銀。在馬的造型和車的制式上,完全模仿秦始皇陵銅車馬中的一件,儘管型制有些彆扭,做工頗感粗糙,細節也不怎麼講究。”“電鍍金鑲人工合成綠松石以及不知名合成寶石的烏龜,把電鍍工藝和人造寶石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兩千多年。”“三彩掛藍,價值連連,展出的一件(唐三彩女俑)大到沒朋友的三彩肥婆不僅掛藍,掛的還是現代纔有洋藍,比圓珠筆塗的還藍。那張柿餅臉,那雙鬥雞眼,也突破了唐代審美的下限。”

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

重大博物館展出的烏龜,被指“把電鍍工藝和人造寶石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兩千多年”

文章同時質疑館內還有仿製後母戊鼎的“商代獸面紋牛鼎”;造型來自平朔秦漢墓或海昏侯墓、高達一米多的“漢代雁魚銅燈”;仿製南京博物館元青花梅瓶的罐子;仿製國家博物館鮮于庭墓駱駝載樂俑的陶俑等藏品。

對於這一參觀重大博物館的見聞真實性,重慶市一知名博物館工作人員今天上午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是有這樣的展覽,並表示他的同事也是重慶大學的校友,專程去看了,表示“想不通”重大博物館何以辦這樣的展覽。

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

重大博物館的開幕式

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

重大博物館的展品

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

重大博物館展廳中的“迷你版軺車”

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

重大博物館的三彩掛藍俑展品

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

重大博物館的展品

一位重慶大學校友表示,“我當時參加了重大博物館的開幕式,從開幕式的各種細節,就覺得完了博物館懸了。後來一進展館,就知道重大博物館會‘出名’了,因爲我們普通人都發現了這些展品是‘哄鬼’的。作爲重慶人,很是鬱悶!”

曾供職於國內知名博物館的一位權威文物專家今天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不能說重慶大學博物館展覽的展品百分百是贗品,但至少從公佈的展品圖片看,可以用“荒唐”二字作爲評價,“這幾年不少大學都在建設博物館,這本來是好現象,但博物館有着嚴格的專業標準,比如,就接受捐贈而言,必須要過文物鑑定的這一關,因爲博物館的收藏品必須是經得起推敲的,以故宮、上博等知名博物館而言,也向社會接受過捐贈,但如果鑑定是贗品,則一般不會接受,如果有收藏家堅持把整體收藏捐贈博物館,而且其中含有贗品,那麼,這些贗品在展出時會進行學術標註,或者作爲一種參考資料。”這位知名文物專家表示,作爲博物館,有時也收藏的藏品也有真贗爭議,“這是比較正常的現象,但那種爭議是相距不大的爭議,比如到底是明代還是宋代,而就重慶大學博物館這樣的展品,這就不是爭議了,而是假得離譜。所以,大學辦博物館在接受民間藏品時特別要當心,之前北師大的六千件古瓷捐贈等都是前車之鑑。”

上海一位文物收藏界人士對澎湃新聞說,“國寶幫”收藏展示贗品比較猖狂,但這樣的展品連“國寶幫”的水平都不如,從北京師大的陶瓷捐贈、浙江師大的文物捐贈到這次重慶大學博物館接受的“文物”,贗品堂而皇之地走進大學校園,也說明了部分大學的學術眼光與水平存在一些問題。

一位讀者留言說,這種展不看也罷,“這種人只會把人引入歧途,中國的文物,中國的文化是靠有識之士去保護的,而不是靠那些個資本,那些個心懷叵測的人,在那裏腥腥作態,花着不知道從哪兒來的錢買一堆假貨,背地裏卻在幹着一些什麼見不得人的勾搭,這纔是我最痛心疾首的,還拉着那麼多專業人士,博物館的專家去站臺,這哪裏是什麼展覽?這就是一場鬧劇!”

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

重大博物館的展品,被指“地攤貨 ,硅膠模做的,模具太軟,所以臉都變形了”

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

重大博物館的展品反思:大學博物館接受捐贈必須進行真正的鑑定

據澎湃新聞調查,向重慶大學捐贈這批“文物”的是重慶大學藝術學院吳應騎教授,在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官網的介紹中,吳應騎曾是原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副院長,198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長期從事教學、編輯、研究、創作工作,歷任中國期刊學會理事、長城學會會員、四川美術學院教授委員會委員、高級職稱評委、重慶市教委系統職稱評委中的新聞系列評委。青年時就嗜收藏,精於鑑賞,喜愛書畫和瓷器,並專攻中國美術史。爲專業研究,曾遠涉天山,去過廣袤無垠的浩翰戈壁,深人到新疆腹地的克孜爾石窟、克孜爾汞哈石窟、森木賽姆石窟、怕茲克利克石窟;西去敦煌、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北上雲崗、晉祠;逐鹿九朝古都洛陽的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及漢唐大本營的西安碑林、乾陵、茂陵、長陵;南下雲南麗江東巴文化、元謀人的發祥地及大足石窟等,並對中國的各主要博物館進行了考察。直接受業於啓功、徐邦達、謝稚柳等名家,又與李可染、劉開渠等大師交往甚篤。曾在美國、香港、馬來西亞、意大利等國家及地區舉辦展覽。主要著述有《怎樣鑑定當代中國畫》、《怎樣鑑定中國古代瓷器》、《怎樣鑑定中國古畫》、《在大師的巨構前--吳應騎美術論文集》等。

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

重大藝術學院官司網關於捐贈者吳應騎的介紹

澎湃新聞記者今天上午致電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時,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吳應騎教授已經退休,目前無法聯絡上他本人。澎湃新聞致電重慶大學宣傳部,宣傳部接電話者表示,她是學生助管,因宣傳部的正式工作人員不在,她無法就此回覆。隨後記者多次致電,均無人接聽。

不過,據華龍網2016年報道,吳應騎教授退休以後,一直致力於文物的蒐集和研究工作,並且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重慶大學籌備建設博物館,他將捐贈300餘件收藏的寶貝和文物。吳應騎當時告訴華龍網記者:“這些文物都是經過相關專家鑑定的,非常珍貴的文物佔到60%以上。我希望重慶大學的博物館能建設成全國高校中一流的博物館。”

上海文博界一位專家對澎湃新聞表示,“民間收藏者將贗品文物捐贈給博物館,有的是有意爲之,目有是爲他的贗品收藏背書;而有的未必是有意,只是他自己眼光不好,而捐贈給大學或許也是出於一番好心,但由於是非常離譜的贗品,這樣的捐贈其實既傷害了大學,也傷害了他本人,關鍵是,大學博物館接受捐贈,首要還是必須要請真正的國家文博單位的文物專業人員進行鑑定。吳應騎之前所說的鑑定不知請的是什麼樣的專家進行鑑定?”

重慶大學建了個贗品博物館?文物專家:假得荒唐,應先鑑定

重大博物館的展品

澎湃新聞獲悉,2015年6月,浙江師範大學陶瓷藝術館在該校圖文信息中心(圖書館)開館。據報道,這是國內高校首個陶瓷主題藝術館,180多件藏品中,大多數都是浙師大美術學院退休教師、收藏家李舒弟的個人捐贈,然而其中的收藏品也被文物界人士質疑大量贗品。浙師大圖文信息中心主任丁楊廣當時則認爲,“所有展品的標籤都標註‘未鑑定’(實際展出時擔心引起誤會去掉了),館門口也有相關說明文字,捐贈證書也寫明‘未經鑑定’。另外我們官方公佈的信息特意加粗突出‘未經鑑定’。我們還規定,相關人員不允許打着藝術館的名義在外面搞鑑定活動等。”

2016年,北師大校友邱季端將其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贈給母校北京師範大學,校方就此宣佈成立北京師範大學邱季端中國古陶瓷博物館。然而,當時的捐贈卻引發了文博圈和歷史學界的質疑,據當時的北京媒體報道,部分業界人士質疑這6000件藏品爲“贗品”。有專家和學者指出,大學建博物館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建議在收藏與展出上述捐贈之前應嚴格把關。“獲捐前,應有第三方且具公信力的鑑定單位參與,大學建立博物館,應到文保單位進行備案。”而北京市文物局相關人士當時表示,並沒有收到北師大對博物館的備案申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