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谷流泉摩崖刻石不愧为“安庆名山”(图7),天下奇观,难得一见的书法博物馆,值得一看。虽不清楚,但近距离还是能看出内容,这里说的先生当然是指王安石了,表达了苏东坡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对山谷流泉景色的赞美和对刻石文字的喜爱。

5月初,再游安徽天柱山,作为书法爱好者,不能不看山脚下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去过几次都是走马观花,这次有上海市书协名誉主席周志高先生同行、潜山博物馆馆长陈立民亲自陪同并讲解,受益颇多。

沿着佛教圣地三祖寺旁边的道路拾级而上,不远处就看到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先生所题“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图1)。

图1 张海所书“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走进山谷之中,溪水潺潺,茂密的丛林中摩崖石刻若隐若现,掩映其中。陈馆长介绍,在这条长500米的山谷溪流之中,保存有自唐代以来1200余年间的摩崖石刻300余方,其中三祖山摩崖石刻有11方,山谷流泉摩崖石刻300多方,唐代的有几处,宋朝时期的摩崖石刻有100多方,其余为明清至民国的刻石。涉及的文人墨客有唐代李翱,宋代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明代胡缵宗、余珊,清代张楷等。字体涵盖行、楷、隶、篆、草多种,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堪称石壁上的书法博物馆。

北宋时,黄庭坚到此游览山谷寺、石牛洞后,一连写了《青牛篇》《书石牛溪大石上》等诗文。他酷爱此地山水,因此自称山谷道人。至此,乃知晓黄庭坚号山谷的由来了。

在石牛洞东侧悬崖顶端,尚存一处黄庭坚的楷书题铭“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申小寒”(图2),书法工整稳健,笔锋坚劲,波磔分明,是传世稀少的真迹,弥足珍贵。

图2 黄庭坚楷书题刻

黄庭坚为何会到安庆天柱山?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此地为舒州,黄庭坚的舅舅李公择又名李常,在此居住、任职。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改官江西太和,从开封赴江西任职途中,经过舒州,来舅舅家拜访,李公择与黄庭坚同游天柱山。当时天气不佳,风雨中黄庭坚在此停留10天,登潜峰,游山谷寺、石牛古洞。此后黄庭坚常来潜山,他在《题潜山》诗前小序中言“吾家潜山,实为名山之福地”。在天柱山上建有山谷精舍,在石牛溪旁筑“涪翁亭”(黄庭坚老来号涪翁)。他的一首《题山谷石牛洞》:“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衣。白云横而不渡,高鸟倦而犹飞。”描写此处既有文化传承,又兼景色宜人。钟爱此地之情,溢于诗中。

图3 周虎所书“止泓”

前行不远,抬头可见特大楷体横书“止泓”(图3)两个大字,字形雄浑矫健、雅秀遒劲。止泓有“一泓清泉,渐行渐止”的意思,表达了对这里的山水之美叹为观止的感情。落款为:“临淮周虎为冀邸赵希衮书,宝庆丁亥闰五月既望,住山谷祖菄摹。”周虎,今安徽凤阳人,为抗金名将。

再看前面,见一片密集刻石,有些文字重新刷过漆,清晰可见。仔细看去,醒目位置为一首六言诗,落款“荆公”。这是这里刻石中很有分量的一块——王安石的诗。

图4 王安石所赋六言诗

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时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与弟王安国游览山谷,坐石听泉,写诗以咏其胜。所赋六言诗为“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图4)。王安石,又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刻石诗文很清晰,只是有些奇怪,是从左往右写去,似乎不合古时习惯,落款也是在右边。陈馆长说,有人认为这落款的“荆公”二字疑是后人补刻,也无从考证。

图5 刘应峰所作楷书题刻

看完王安石荆公诗,低头看见脚下一石,刻有“沿山阿而咏归,坐石上以濯缨。山似黛而重围,水如玉而可掬”(图5),这是明嘉靖年间进士刘应峰(号养旦)用王安石韵作。

继续前行,遇宋代另一个重量级人物苏轼的刻石。苏东坡乃王安石弟子,有石刻为证——“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虽不清楚,但近距离还是能看出内容,这里说的先生当然是指王安石了,表达了苏东坡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对山谷流泉景色的赞美和对刻石文字的喜爱。荆公王安石的六言诗,有后人步韵续作。苏东坡的刻石诗作,此处也有后人的次韵。

图6 锡山万象春题刻

在苏东坡诗刻石不远处又见一刻石,上书:“题石牛洞次坡翁韵:残崖勒字已多年,感慨怀人世变迁。醉倚石牛山谷晚,泉声静听思泠然。”(图6),落款为“锡山万象春,万历卅二年二月”,字迹已经风化,难以辨认。但这样的步韵后续之作,倒是充分体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兴致,让山谷流泉的刻石多了几分雅趣。

那么黄庭坚的诗有没有后人步韵呢?答案是有,同为宋代的陈楠用山谷韵赋诗“水曲霞觞转,泉飞漱玉抱。浩怀时觉放,风月谩相嘲”。

图7 “安庆名山”题刻

天柱景区方圆百里,存留题刻400余方,虽然有些文字已经无法辨认,有些史料还待考证,但无碍欣赏风景、阅览石刻。山谷流泉摩崖刻石不愧为“安庆名山”(图7),天下奇观,难得一见的书法博物馆,值得一看。

(文/章尚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