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有很多個夜裏,她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偷偷地哭。“壓力真的太大了。”陳慧說,作爲武漢市江夏區紙坊街幸福社區黨支部書記,她是整個團隊的“主心骨”,只能堅強起來。現在她只想着做好每天的工作,每過一天,就意味着離疫情結束的日子更近一天……

陳慧(中)與社區志願者一起排查商戶,並給經營者測量體溫。 受訪者 / 供圖

《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 李卓謙 報道

最近,陳慧收拾行李住進了辦公室。

作爲武漢市江夏區紙坊街幸福社區的黨支部書記,這一個月來,她的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大年三十開始,她和網格員一直在社區裏奔忙着,入戶排查、運送病人、巡查崗哨、搬運物資,爲了社區的疫情防控,一刻都不敢停歇。

在辦公室“安家”後,陳慧的工作時間幾乎變成了“24小時制”。白天的工作結束後,她還要在睡覺前把當天的工作做個梳理,再安排好第二天要分配給網格員的事情。她做完這些,基本上都已是深夜了,合上那本密密麻麻記錄着各種數據和注意事項的筆記本,一天的工作纔算是做完。

陳慧的兩部手機也幾乎沒有閒過。她最近的一條朋友圈發在2月26日的零時55分,有個居民剛剛打電話詢問社區是否需要志願者,解答完居民的問題後,陳慧寫道:“今晚還能睡嗎?”

原本陳慧的生活很有規律,而疫情開始後,她一日三餐基本都在辦公室解決,有時候煮點稀粥,有時候煮點水餃,來不及的話就喫泡麪。睡眠時間更是少得可憐,有好幾天晚上通宵加班到天亮。

這一個月來,陳慧沒少喫藥。她每天在社區裏奔走做工作,嗓子在不停地說話間逐漸變得沙啞,很多次衣服被汗溼了都來不及換。爲了防止感冒,她隨身帶着連花清瘟膠囊,覺得不舒服了就拿出來喫兩粒。失眠也成了常態,有很多個夜裏,她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偷偷地哭。

每過一天,就意味着離疫情結束的日子更近一天,“每天統計到的數據越來越少了,這就是希望,最困難的時期我們都已經扛過去了,這個時候不會倒下。”陳慧說。

一個人一張紙 敲開疫情防控的“心門”

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第1號通告,宣佈自2020年1月23日10時起,全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

幾個小時後,又接連發布了第2號通告、第3號通告……截至23日24時,一共發佈了5個通告。這一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九,新年即將到來,密集的通告發布,讓陳慧覺得事態嚴重了起來。

1月24日,武漢市全面實行發熱市民分級分類就醫服務,要求全市各社區負責。社區的擔子一下子變重了。

陳慧所在的武漢市江夏區紙坊街幸福社區有居民3591戶、12000餘人,小區少、私房多,是典型城鄉接合部社區。除了一部分年前就到外地過年的人,疫情期間實際在住的還有2000多戶。而整個社區居委會只有工作人員17個人,其中12名網格員認領各自網格,剩下5人隨時補位,疫情防控任務全部分解落實到一個個網格中。

最初面對疫情,陳慧和同事心裏是害怕的。剛開始,她們基本上都是在辦公室裏給每家打打電話詢問一些情況,沒有人敢入戶排查。但是,面對社區裏那麼多的私房,光打電話是沒有用的,於是陳慧決定“走出去”,一家一家去敲門。

爲了避免過多接觸,她找來一張紅紙,做成紙板,上面寫着“新年好,非常時期打擾了,您家裏有發燒人員嗎?”她拿着這張紙牌挨家挨戶去敲門。門敲開後,她往後退一步,把紙板上的字給居家的人看,再把居民反饋的信息記下來。

大年初一、初二,陳慧就這樣連續敲了兩天的門,終於把所有私房的情況全都掌握了。被陳慧的舉動所感染,社區同事也都慢慢放下擔憂,開始走出辦公室,到居民家中做起了排查工作。

“當初選擇這麼做,您心裏害怕嗎?”記者問。

“當然害怕過,但是作爲社區的負責人,如果我都不能以身作則,不敢走出去,那麼同事們怎麼敢走出去?後面的工作該怎麼開展?”陳慧說,她非常能夠理解大家的心情,一開始她也和網格員一樣,每天不停地刷手機關注疫情,越看越緊張,但是後面忙起來,也就沒有時間去想這些擔憂了,“恐懼都拋到腦後了。”

不等不靠 爲疫情防控爭取時間

2月2日,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發布第10號通告,要求在前期定點隔離和居家隔離基礎上,對全市經發熱門診診斷有肺炎症狀的發熱病人和新冠肺炎病人的密切接觸者,由各區安排車輛分別送至區集中隔離觀察點,進行醫學觀察、治療或採取其他預防措施。

陳慧說,按照流程要求,確診名單由醫院報給衛生部門,衛生部門再將名單返給街道,街道再把名單下發給社區。社區拿到確診名單後,會到該患者家中做工作,要求作爲密切接觸者的家庭成員到隔離點進行集中隔離。

“這樣很耽誤時間,而且一次拿到手的名單數量也可能會比較大。”陳慧決定,不能等名單發下來再做隔離的工作,要搶先一步。

她要求網格員在每天的入戶摸排過程中,一旦發現家裏有人因爲發燒或是肺部感染去醫院就醫的情況,馬上就給家人做工作,同時要求居民把家中患者的CT片子用微信發給網格員,如果明顯看出符合新冠肺炎感染的跡象,就會當即去做工作,然後送他們去隔離點進行隔離。很多時候,名單發下來的同時,這些密切接觸者已經送到了隔離點。

“工作做得久了,我們都成了半個醫生了。”陳慧頗爲無奈地說,現在她和同事通過化驗單和CT結果,就能大概看出病人是不是感染了新冠病毒。

當然,並不是所有密切接觸者都願意配合去隔離。有一天,一個網格員在入戶排查的過程中發現一個疑似患者,因爲家裏還有一個不足1歲的嬰兒,所以就想在家照顧孩子,不願去隔離。網格員做了很久的工作都沒能成功,於是給陳慧打電話。陳慧在電話裏又勸說了好久,把各種利害都說了個遍,最後甚至承諾幫忙照顧家裏,患者才同意去隔離。而最終,這戶人家9個月的寶寶和一位老人也都被確診了。

“如果是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那麼在社區裏多待一天,風險就增大一分。”對於這家人的遭遇,陳慧非常痛心,但是她也能夠理解居民的擔憂,“我本身沒有感染,去到隔離點後被感染了怎麼辦?隔離點生活條件不好,我想在家隔離可以嗎?家裏還有老人和孩子照顧,我走了就沒有人照顧了。”

面對這些情況,她只能耐心去做工作。一旦做通了工作,她和網格員就會想盡辦法儘快送他們去隔離,以防止他們反悔。

“社區工作人員非常辛苦,而且我們是老舊小區,到居民家裏去需要每天爬樓梯,不停地爬上爬下特別累。”陳慧說,儘管很累很疲憊,但是職責所在,大家都堅持了下來。而她這些“不等不靠”的措施,也爲疫情防控爭取了時間。

盡最大可能滿足居民生活需求

2月11日凌晨,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發布第12號通告,決定自即日起全市範圍內所有住宅小區實行封閉管理。

小區封閉管理後,除了每天固定的入戶排查之外,陳慧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爲居民生活物資提供保障上來。居民的購物需求會通過微信發給網格員,網格員再去採購。

剛開始,確實出了一些讓陳慧哭笑不得的事。“有的居民提出要喫辣條,還有的居民會指定要某種類型的魚,也有的居民覺得網格員買的菜太貴了。”陳慧說,一開始都儘量滿足居民的要求,但是隨着小區封閉的時間越來越久,居民的購物需求也越來越大,現在基本上已經只能負責爲居民提供最基本的蔬菜物資供應了。

陳慧的社區裏65歲以上老年人有800多戶,殘疾人83人,低保戶49人,還有一些精神疾病患者。除了給居民購買生活物資,她還要給有需求的慢性病患者和癌症患者購買藥物,而一些藥是附近藥店裏買不到的,很多時候只能通過私人途徑,發動自己的親戚朋友到處打探購買,甚至到醫院去開。“我也很擔心出去買藥增加感染的風險,但是居民有這個需求,你也不能不管啊。”

陳慧覺得,她和同事已經最大限度地在爲居民做事了,甚至有居民半夜裏打來電話說希望社區能派人上門抓蟲子,她都會盡量協調,然而還是會有一些居民不配合不理解,甚至是不領情,這讓陳慧覺得有些傷心。

有居民到社區來辦事,陳慧開了一張證明給他,沒想到他沒有直接拿手去接,而是從包裏翻出了一張紙巾,隔着紙巾接過了這張證明。還有的居民看到社區工作人員上前來,會往後退一步再說話。“在他們的眼裏,難道把我們當做‘病毒’了嗎?”儘管嘴上這麼調侃着,但陳慧還是能理解居民的心情,“大家都關在家裏,心裏都比較焦躁,也比較恐慌,我們能多爲他們做一些事情,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安慰。”

記者採訪的這天,社會上的愛心人士給社區捐贈了一批蘋果,陳慧統計了一下,每戶可以發到8個。晚上10點半,陳慧還在做第二天發放蘋果的工作計劃,除了每家每戶都發到位之外,她還惦記着“雙測溫,雙排查”。

“最近治癒出院的患者越來越多了,這是好事。但是回來還要再居家隔離14天,還是要多關心他們生活上有什麼需求,家裏有什麼困難,身體狀況怎麼樣。”針對這類居民,陳慧專門建立了微信羣,網格員每天也重點關注着他們的狀態,“希望疫情能早點結束,大家都能走出家門,恢復以前的生活。”原標題:社區書記陳慧:隨身帶着藥,不敢倒下

【民主與法制時報版權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