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法戰爭的爆發

中越兩國是山水相連的鄰邦,彼此之間有着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越南統治者與清朝統治者之間存在着一種特殊的歷史關係,其國王接受清朝皇帝的“冊封”,並定期派人到北京“朝貢”,清王朝對越南則負有保護之責。正是根據這種特殊的歷史關係,當越南遭受法國侵略時,其國王一方面邀請黑旗軍協助抗法,一方面派遣使者向清朝政府告急,要求中國派兵前往救援。

可是,當時的清朝政府在西太后那拉氏的把持下,爲了維護其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實行對內殘酷鎮壓、對外退讓妥協的反動政策。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是恭親王奕訴,而一切重大外交 事宜,實際上經由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辦理。奕訢和李鴻章等俯首聽命於那拉氏,對外推行退讓妥協政策。面對法國的武裝挑戰,清統治者雖然從1882年起,應越南政府之請,陸續增派了一些軍隊駐紮于越南北圻,但一再交代“不可釁自我開”,對黑旗軍的抗法鬥爭也不予公開支持,始終寄希望於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與李鴻章等爲代表的主和派的態度相反,清朝政府中以兩江總督左宗棠、山西巡撫張之洞、兵部尚書彭玉麟等爲代表的主戰派,積極主張抵抗法國的侵略。這種主張,客觀上反映了 廣大人民羣衆和清軍中愛國官兵對法國侵略者的義憤和對中國西南邊境危機的深切關注。清廷外受法國的逼迫,內有人民的壓力,從其切身的統治利益出發,最後纔不得已對法國的侵略行徑採取較爲強硬的態度。

1883年9月下旬,清廷命兵部尚書彭玉麟前往廣東,會同兩廣總督張樹聲辦理海防。10—11月間,清政府在給前敵將領的諭令中明確提出:“北寧爲我軍駐防之所,如果法人前來攻逼,即着督飭官軍,竭力捍禦,毋稍鬆勁”,山西“與北寧相距較近,必應固守,以成犄角之勢”;同時,公開獎勵黑旗軍的抗法鬥爭。

以越南爲跳板,侵入中國雲南等省,是當時法國政府的既定方針。1883年2月,茹費理第二次組閣,並由一貫蔑視中國、認爲中國“不足道”的沙梅拉庫擔任外長,更加加緊了侵華步伐。侵略者供稱:“我們在東京(越南北部)的行動所能獲得的利益,主要將由中國領土的開放得來”。同年5月15日,法國議會通過增加新的軍事撥款五百五十萬法郎,並決定派遣軍隊一千八百名,配以各種艦船十二艘,前往越南,支援駐越侵略軍。第一次《順化條約》簽訂以後,法國便威逼清政府撤退所有駐在北圻的中國軍隊,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佔領,並要求中國和它簽訂不平等的商務協定和國境條約。清政府理所當然地拒絕了這種無理要求,法國便決定訴諸武力。

1883年12月,法國議會通過二千九百萬法郎軍費和派遣一萬五千名遠征軍的提案,決定奪取山西、北寧,迫使清朝政府讓步。12月中旬,法國侵略軍悍然向駐紮在北圻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清軍被迫應戰,中法戰爭正式開始。

戰爭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83年12月到1884年5月,戰爭主要在越南北圻紅河三角洲內的山西、北寧等地進行;第二階段從1884年8月到1885年4月,戰爭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和越南北圻兩個戰場上同時進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