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新华网相比,人民网的广告增速明显,同时,公司的信息服务业务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在信息服务方面,据公司年报披露,公司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了对信息服务业务的布局与市场拓展,挖掘舆情监测、舆情咨询、舆情大数据、“人民视频”等各类信息增值服务的市场空间,增加内容代运营服务竞争力,优化“人民党建云”平台的PC端和移动端,版权+渠道的业务模式得到巩固,全年公司信息服务业务收入稳中有增,报告期内,公司信息服务业务实现收入人民币4.43亿元,同比增长25.10%。

人民网和新华网,2018年年报点评

作者:诗与星空

来源:雪球

​​2013年12月,人民网发布了一则援引自新华社的新闻: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严格规范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严禁报刊违规发行的通知》,严禁地方强行摊派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

这个意味深长的消息,当时让表哥很担心《人民日报》未来的业绩。

不过,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也开始了高速的转型。2014年,公司营收冲上15.8亿,净利润也达到了破天荒的4.46亿,遥遥领先竞争对手—新华网。

然而,公司业绩并没有维持长期的高增长,营收起伏不定的同时,净利润一路下滑,一直到了2017年达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

新华网则稳扎稳打,营收和净利润都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2016年以来的净利润均超过了人民网。


人民网和新华网,2018年年报点评


同为中国最优秀的时政新闻类网站,从财务数据来看,两者有什么异同呢?

一、两大官媒的营收构成


人民网和新华网,2018年年报点评


新华网的营收以网络广告、信息服务和移动互联网为主,看起来是正常网络媒体中规中矩的营收。


人民网和新华网,2018年年报点评

和新华网相比,人民网的广告增速明显,同时,公司的信息服务业务也有了明显的增长。

公司的信息服务和移动增值服务和最近的热点有关。

一是视觉中国因为黑洞版权事件,遭到了全媒体全方位的质疑和大讨论,最终因为子公司违反《网络安全法》被天津网信办罚款30万。

之后人民网发出倡议,人民网旗下的“人民图片网”愿与兄弟媒体携手探索,以“图片库集群”的新机制完成图片大数据采集、存储、共享,为主流媒体提供便捷高效的图片管理服务系统,搭建一个优质新闻图片版权交易平台;二是人民网发布公告称,移动增值服务领域,第三方内容审核业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收入同比增幅达166%。

但是从年报提供的数据来看,移动增值业务板块的营收是下降的,这是为什么?原来,公司的移动增值业务的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司适当收缩了对手机阅读等传统电信增值业务的资源投入,加之受看书网不再纳入2018年合并范围的影响,公司全年移动增值服务整体实现收入人民币3.13亿元,同比下降17.74%。但是,其中的第三方内容审核业务增长迅猛。

在信息服务方面,据公司年报披露,公司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了对信息服务业务的布局与市场拓展,挖掘舆情监测、舆情咨询、舆情大数据、“人民视频”等各类信息增值服务的市场空间,增加内容代运营服务竞争力,优化“人民党建云”平台的PC端和移动端,版权+渠道的业务模式得到巩固,全年公司信息服务业务收入稳中有增,报告期内,公司信息服务业务实现收入人民币4.43亿元,同比增长25.10%。

由此可见,两大媒体的网站虽然看起来区别不大,但实际经营业务是差异较大的。

新华网是一个传统媒体转型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典型代表,人民网则是开拓一些和自身独特资源有关的全新业务来实现多元化转型。

人民网和新华网,2018年年报点评

二、盈利能力

从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看,两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是高度趋同的,但2017年以后,人民网的盈利水平有明显的上升。

从趋势看,由于多元化转型比较成功,未来人民网似乎后劲更足,大有“收复失地”的架势。


人民网和新华网,2018年年报点评



三、资产结构

人民网的资产构成,其中占比最高的两项是其他流动资产(基本都是理财产品)和货币资金,公司账面钱多的流油。


人民网和新华网,2018年年报点评



新华网的资产构成,也和人民网有些类似,占比最高的是货币资金。


人民网和新华网,2018年年报点评


两家公司都不缺钱,但对钱的利用方式却有些差别。

人民网主要去购买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这也是现金充裕的上市公司常用的方式,而新华网为什么这么多钱都放在银行呢?

原来,新华网热衷于购买“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是一种利率较高的类似理财产品的银行存款,相对风险较低、收益较高,受到不少理财保守公司的喜爱,比如格力电器就喜欢使用“结构性存款”。

从这个角度看,新华网的财务风格也要比人民网更为稳健。

风格不同收益不同,新华网靠银行存款坐收利息2500多万元,而人民网靠理财获得投资收益7200多万。

四、知识付费

随着得到、值乎、分答、小密圈(后改名知识星球)等不同模式的知识付费类产品开始盛行,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一时间,大有免费互联网时代终结的味道。

但是即便到了9102年,知识付费虽然多点开花,但依然是不温不火,许多专门做知识付费的公司并不能很好的盈利。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大一个因素是尚未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平台。

一直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民网,正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除了准备搞替代视觉中国的图片库,在其他的知识付费方面,人民网也会有进一步的涉猎。

人民网拥有独立的新闻采编权,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重大事件进行高效、深度解读。尤其是人民网手握许多独家资源,可以和KOL进行合作推出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付费内容。

不难想象,在知识付费这条道路上,人民网和新华网虽然起步晚,但要比其他任何媒体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五、第三方审核业务

据说新浪微博公司中,员工数最多的是审核团队。

随着微博、公众号、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等新媒体方式的兴起,审核业务成为这些公司沉重的负担,而像新浪微博这种有着多年审核经验的公司也经常无法把握尺度。

因此,人民网的第三方审核业务受到了许多公司的欢迎,该项业务的营收也迅猛增长。

不过,表哥认为,这项业务应该分开来看,第一短期市场空间是有的,公司在近几年内,业务还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速;第二长期看,这项业务很容易到达天花板。

天花板在哪里?

一是从事垂直领域的小公司没这个必要,比如美妆、汽车、体育等广受人民群众喜欢的领域,基本没有大规模审核的必要,也就不需要这类服务;二是从事时政讨论的网站比如新浪微博,都有自己的专业化团队,并且为了公司自身发展考虑,也不会购买第三方审核服务。

所以,第三方审核服务仅适用于规模不大不小的中等媒体公司,市场空间有较大的局限性。

五、未来的发展

通过对比近年来两家公司的财务数据,虽然业务上有相似之处,但也会发现明显的风格上的不同,人民网的经营路线更加激进,新华网的财务风格更加保守和稳健。所以,虽然人民网在多元化发展中可能会抢得先机,但面临的风险也相对大一些。

人民网和新华网,2018年年报点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