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幼儀說,在徐志摩的幾段關係裏,說不定自己纔是最愛他的那一個。她深知丈夫對自己的自私與冷漠,即便如此,張幼儀仍停止不了對徐志摩的愛。

1

前幾天寫了魯迅妻子朱安的故事,心情很沉悶。現在細細品讀張幼儀的一生,卻是另一番滋味。之於愛情,不是你善良、你聰慧就能善始善終,甚至與你漂不漂亮都無關。

這是個無解的話題,越純粹的愛越是如此。有所圖,反而纔會珍惜。

在這個婚姻自由,離婚率持續走高的時代,女孩子在愛裏沉沉浮浮,卻還有機會重新來過。

但是請千萬不要草率--無論開始還是結束。

之於愛情,從來都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2前段時間,歌后梁靜茹在新歌發佈會上哽咽着承認婚變,傷心之情難以自抑。

據分析,梁靜茹本不想過早公佈她與前夫的感情狀態,只因大嘴巴閨蜜范瑋琪向媒體爆料“隱隱約約有聽說”,纔不得不公開。

對於范瑋琪的行爲,我們不做評價。只是覺得哽咽到無法唱歌的梁靜茹着實讓人心疼。

明明婚姻生活不盡如人意,卻努力保持沉默、裝做歲月一派靜好,在她雲淡風清的表象下,經受的是怎樣的煎熬呢?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在感情的浮浮沉沉中,總有一部分女人沉默以對。

沉默的等待,沉默的付出。無論受過多少情傷,遭受多少磨難,她們總是默默的療愈,靜靜的生活。

有時候覺得這些女人有大胸懷、是大女主,但是更多的時候,卻是心有慼慼焉的無奈與感傷。

如果可以,誰不想歲月靜好,做個簡單快樂的小公主呢?

3

如果說朱安受制於時代、受制於環境,甚至受制於性格,沒有足夠的智慧助其逆襲,最終在沉默中走向永遠的沉默,那麼民國時期還有一位女子,她有優越的家世、良好的修養、稱得上小有所成的學識,以及溫婉的相貌。但她仍然被丈夫厭棄,她就是張幼儀。

徐志摩厭棄張幼儀,到什麼程度呢?

他稱大家閨秀張幼儀爲土包子;在她待產之際提出離婚;將她一個人丟在德國獨自產子,急不可耐去追尋他的康橋女神林徽因。甚至,他強硬地提出離婚,開啓了民國時期婚姻自由的先河。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張幼儀這株宜室宜家的桃花爲何會被丈夫厭棄至此呢?

無解。

就像她自己所說:“對於徐志摩來說,我這沒纏過的腳也是纏過的。他認爲我思想守舊,沒讀過什麼書。”

於是,“他認爲”,就變成了她的原罪。

或許是被詩人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懷誤傷,或許是命裏註定的劫數。她遭受了婚姻之於一個女人,最大的不敬。而這,她本不該承受。

她深知丈夫對自己的自私與冷漠,即便如此,張幼儀仍停止不了對徐志摩的愛。

在離婚後的歲月裏,她用一個母親能給予的最多的愛撫養他們的兒子;她像從前一樣,奉養徐志摩的雙親;她從未口出惡言,也未有半分糾纏不清,她經營女子銀行、開時裝公司,已經那麼有作爲了,卻還關心着徐志摩的飲食起居;甚至徐志摩的身後世,都是她在料理。

毫無疑問,她愛徐志摩,就像一個粉絲,虔誠而沉默地支持自己的偶像。

徐志摩的早逝,或多或少與情有關。傷情的張幼儀說她再也不相信徐志摩和他所說的愛情了。由此可見,在過去的許多年裏,她雖然不完全懂得徐志摩,但她願意以一個妻子的寬容與善良去相信他,去理解他,去成全他。

張幼儀說,在徐志摩的幾段關係裏,說不定自己纔是最愛他的那一個。

的確,張幼儀是一個心中有慈悲的大女人,她的愛最踏實、最溫暖、也最沉默,靜水流深,永遠止歇。

1922年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1931年徐志摩離世,1953年張幼儀再婚蘇紀之,1988年張幼儀去世,她的墓碑上端刻着“蘇張幼儀”。我想,張幼儀不是不愛了,她只是長大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