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和日本农业整整差了50年?是不是有50年的差距,作者不清楚,但是有些事不得不说。

01

中国和日本农业整整差了50年

一、从中日农民收入的对比来看

日本农民收入惊人!从日本杂志《PRESIDENT》在2013年公布的“日本各职业年均收入”排名中可以看到的是,日本农民年均收入竟高达到756万日元(约合49万人民币),甚至还超过了公务员等诸多职业。从收入这一点来看,物质生活完全可以匹敌城市,说日本农民是“生活在农村的市民”并不过分。

然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的消息来看,2016年上半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这与日本农民49万相比,相差80多倍。

二、从中日农业土地的对比来看

土地是农业的根基,土地不好,一切都免谈!众所周知,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可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同时有机质中的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有机质中的腐殖质还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在日本,果园有机质含量可以达到6.8%。而国内的果园有机质含量大都在1.0%以下。能达到1.0%的果园管理已经相当不错,达到1.5%果园少之又少,达到2.0%的果园可谓是凤毛麟角,全国也没有几个,而他们的果园有机质含量竟然可以达到6.8%,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有人可能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举个例子,假如说我们的果园目前有机质含量是1.0%,我们通过连年合理负载,每年足量施入有机肥,连年进行果园生草,降水在700毫米以上或有灌溉条件,并将产的草和果树落叶还田,这样的话,每年这个果园的有机质含量可以增加0.1%,而这个果园有机质含量要达到6.8%,则需要50多年。

三、从中日农业生产的方式来看

中国农业:散,日本农业:聚。目前在中国,小规模的兼业农户占大多数,2.6亿小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有近2.6亿户,占农户总数的97%左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规模总体还不大,仍然以小农为主。虽然,国家已经颁发扶持小农户政策,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日本不一样。日本农户的生产规模都较大,一般农户全家只有2~3个劳动力,拥有土地50~70亩,个别农户达到200多亩,一个农户就是一个小型农业企业。

尤其是,日本农协的作用。日本农业因为农协周到的服务而得以迅速发展,日本农协也因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而迅速壮大。日本农协已发展成为集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于一体的民间团体,不仅负责组织农业生产,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出售农产品等经济活动,而且还负责将政府的各种补助金分发给农户或有关团体,同时代表农民向政府行政部门反映意见,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02

日本农业发展思维 :品质与产业化

中国农业经营者的产品商业化或者产业化上存在很多盲区,或许“等靠”思维的惯性,而缺乏主动性或者突破性。日本对农业商业思维有3个方面:一是产品品质;二是生态闭环;三是产业溢价。

1)产品品质:精益化、死磕单品

日本农民从事生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追求质量。以稻米为例,一般每亩产量只有300~400千克,但所产大米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口感上都属上乘。所以日本农产品不但销路畅,而且价格优。

同时,日本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十分明确。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产业特色,一个农户有一个农户的主导产品,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了日本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

日本的农民都是专业户,种草莓的都种草莓,种番茄的都种番茄,种鲜花的都种鲜花。一般农户全年只生产1~2个品种,最多不超过3个品种,而且生产的产品几乎全部为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极高。死磕单品的态度赢得消费者或市场的青睐。

2)生态闭环:寻找溢价空间

日本人很会做生意,同时他们对一件事的考虑也是很完善的。这也许是他们从小就灌输的一个思维方式吧,在农业问题上给他们很早就采用了“闭环式”的发展模式。

任何一个模式的商业或者什么服务,只要能实现闭环式的发展就能拉大利益空间。他们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形成一个农业特有的闭环式产业链接,从而增加利益和发展的原动力。

3)产业溢价

六次产业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当时的日本面临着农业后继乏人、农村衰落的问题。为了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开始推动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借此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比如:马路村,村长和农协会长一起带领全村“伐木工”转型向“6次产业创业者”。种有机柚子,再组织村民把柚子进行深加工,制造柚子果酱,柚子饮料,柚子汤料等。同时修温泉民宿、农林产物直卖所,吸引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消费者来马路村游玩。截止2016年底,全球有一万多人成为马路村特别居民。一年接待300多个团体来体验与游学,卖出1000多万件商品,年销售高达2亿元。

03

日本农业,为何能成为世界学习的样板

一直说日本很变态,除了他们文化、还有农业创意,也非常变态。但他们呢这种变态农业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学习。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导致了农地弃耕、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日本把农业生产和艺术加工融为一体,利用田园风光满足人们游乐的需要,以此作为产业升级、价值增值、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其实,日本农业有2大特色:

1)创意农业

2)农产品包装

先看日本的创意农业。稻田画是日本农业的核心创意。田舍馆村是日本稻田画的鼻祖。受到麦田怪圈的启发,为了振兴当地经济,开发观光资源,1993年该村村民开始制作稻田画。每年题材都不同,题材涉及日本内外,非常广泛,既有日本著名的古代武将雄姿,也有蒙娜丽莎、拿破仑,甚至还有哆啦A梦这样的动漫形象。

这种稻田艺术根据不同设计的种植方法,可分为两种观赏法:一种是俯视观赏。观赏的游客乘坐吊车或是直升飞机,不过这种方法对于恐高症的游客有点尴尬;第二种方法叫“远近法”。所谓“远近法”,是为了便于游客们在地面的观赏台上,也能清晰地看到稻田里的巨幅画卷,而设计出的一种由近至远的稻田画种植方法。

如今,每年去田舍馆村的参观旅游人数已超过20多万人。这真是种田种出的“旅游业”。甚至,还有一些大企业找上门,希望能利用农民们的稻田画来为他们做“宣传广告”。

其次就是农产品包装。日本农业之所以“享誉全球”,除了质量外,就是包装。日本的农产品包装可谓惊艳:色泽亮丽,规格统一,令人赏心悦目。

在市场上,所有待销的农产品都是精心整理包装的,没有散装,更没有带泥、带枯叶出售的。农产品的包装箱上都印有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姓名。同时,白菜有卖整箱的、一颗的,也有切成半颗或四分之一颗的,全都用塑料纸密封包装。切开的白菜当天卖不掉,晚上就扔掉。辣椒有10个、也有5个一盒的,全都整齐排列在货架上。萝卜、甜瓜、草莓、樱桃、番茄的漂亮外观和鲜美口味,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内部的排列包装之外,还有就是外形包装设计,日本是世界上最讲究包装的国家之一,他们将日本文化中的禅意精髓提炼出来,再传达出深融入一些自然、朴素、可爱的元素,最终呈现出来的设计简单却别有滋味,邃的极致品味。

日本农业凭借独特的创意和精心的包装,成为全球农业学习的样板。对此,中国的农业经营者,要学习三个地方:

1)要学习对农业的态度

2)学习对消费者的责任

3)要学习对自身的要求

在学习日本农业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3个问题:

1)中国农业的创意点在哪里

2)中国农业需要什么动力

3)农产品包装如何创新

中国农业,未来的趋势在哪里

一、农业机械化

机械化农业的代表就是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利用农用机械实现一人种多亩田的目的,进而创造出低成本高产量的农产品。中国现如今许多的种植大户都已经实现了半机械化农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将实现农业机械化。

二、农业智能化

智能化农业最为代表的国家就是以色列,以色列是一个将沙漠建成绿洲的国家,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是全世界农业的参考。这种智能化的农业不仅解决了缺水的问题,同时也将种植搬离了土壤,搬进了写字楼。

三、农业有机化

有机农业的代表国家就是尼泊尔,尼泊尔是全民信奉佛教的国家,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工业化肥,更不使用农药。中国农民已经实现了这种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而这种模式正在随着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而逐渐的被重视,未来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会属于真正热爱农业劳动,热爱大自然的人。

四、农业精致化

精致农业的主要代表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台湾。将西瓜种成多种形状,将果园变成体验园,将稻田变成画布,这样的精致农业,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已经实践成功,吸引了许多的游客去观光体验。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