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道定所說,很多人都是通過對漢服的喜愛,而逐漸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冉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漢服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意義。

漢服是傳統文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而我們所提倡的漢服迴歸,不是讓大家都穿上漢服去過古代人的生活,而是希望大家通過漢服去了解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漢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背後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傳承,我們要讓漢服不僅著飾於外在,更內化於心靈。

每一個披過牀單的孩子心中都有一個漢服夢

資料圖片

“每一個披過牀單的孩子心中都有一個漢服夢。”李薇笑着說,作爲一名“90後”,李薇小時候看着古裝電視劇裏的美女衣袂飄飄,宛如仙女,非常羨慕,就自己在牀上披着牀單揮舞雙臂,想象自己也如古人一樣。對漢服的熱愛就在那時候植根於心中。如今,李薇已成爲一名漢服愛好者,家中有幾十套漢服,平時出門也喜歡穿着漢服。

近年來,穿漢服的潮流在一些年輕人中興起,不少漢服愛好者購買的數量多達上百套。與此同時,在“漢服熱”的背後,也帶來了漢服產業的興盛和傳統文化的發揚。

漢服愛好者:穿着漢服逛街、旅行、上班

在北京從事文化養老工作的冉丹是一位資深漢服愛好者,“我是從2011年開始接觸漢服,那時候是偶然的機會在貼吧看到漢服照片,完全被驚豔到,然後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漢服,到現在已經有8年了。目前我有不下50套漢服了。按單品算可能有八九十件了。”

冉丹說自己的第一套漢服是一套曲裾,“第一次穿還是在學校裏。那時候漢服不像現在這麼普及,但是大學生的接受度普遍還比較高,頂多多看兩眼。”

如今的冉丹一直堅持漢服生活化,所以她會穿着漢服逛街、喫飯、旅行,同樣工作中也會穿。“我從事的就是文化行業,領導也是文化人士,所以對於我穿漢服上班的行爲,不僅不反對,還很支持。”冉丹說,“很多人覺得漢服不日常不方便,其實漢服的形制有很多,寬袍大袖可能是不太方便,但是窄袖之類的就完全不會影響工作。”

在冉丹看來,漢服的興起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那些爲漢服努力、不放棄的人,他們使得漢服文化的傳播得到堅持和發揚。其次離不開官方的支持。由共青團中央發起的“中國華服日”活動的展開,讓更多的年輕人蔘與到漢服文化的傳播,弘揚傳統文化。另外一點,就是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給漢服傳播帶來了新的平臺和機會,讓更多的人開始瞭解漢服、欣賞漢服和接觸漢服。

“但同樣,短視頻平臺雖然直接推動了漢服風潮,但沒有一個比較好的內容審覈,所以很多人錯把影樓裝當漢服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對此,冉丹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漢服產業總規模約爲10.9億元 女性佔主導

漢服到底有多受歡迎?據初步估算,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羣已超過200萬,產業總規模約爲10.9億元。某漢服品牌創始人表示,他們的工期已經排到2021年初。

隨着漢服被推廣,一些主打漢服體驗的租賃店也應運而生,據媒體報道,從今年4月到8月,北京的漢服租賃店就迅速地從三四家,增加到了20多家。

不僅線下店逐漸增多,線上銷售也同樣火爆。根據某電商平臺的統計數據,今年以來,漢服的銷售同比增長146%,國風創意類飾品的銷售也同比增長了94%。

道定(網名)有一家主打漢服元素的店鋪,在抖音有4.5萬的粉絲,有20餘家合作的線下實體店。

“目前從全國來看,漢服最大的受衆是學生,而我們的主要客戶羣體是白領、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道定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而在客戶羣中,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整個漢服市場。道定說自己的客戶中,男女比例爲1∶5。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海外的留學生和華裔也是漢服的愛好者。“海外留學生在異國他鄉,對祖國有很深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道定這樣解釋。

道定的店鋪,漢服價格區間很大,199元一套到一萬元以上一件的都有。在道定看來,漢服並不是有錢人才能穿,“幾百塊錢的正版漢服比比皆是,跟時裝的價格差不多,甚至更便宜一些。”

道定店鋪的漢服都有很美麗的名字,比如一套唐代的圓領袍,設計題材爲李白的上陽臺帖。衣服上繡了上陽臺帖,還有蓮花圖案,取名《劍歌》。“這名字會比蓮花書法刺繡唐制圓領袍更好聽一些吧。”從漢服的取名上可以看出,漢服設計師不僅需要美學修養,還需要很高的文化修養。

如今年輕人熱衷穿漢服,在漢服的設計中是否會添加一些現代元素呢?道定認爲漢服作爲文化的載體,本身就是承前啓後的,“我們做的就是在傳統的框架裏面,填入現代文化內容。漢服在面料上和配色上都可以更大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我們想要設計更多更好的漢服,讓人們願意嘗試,從而深入瞭解漢服,瞭解傳統文化。”道定說。

漢服不僅著飾於外在,更內化於心靈

正如道定所說,很多人都是通過對漢服的喜愛,而逐漸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瞭解。

在推廣漢服的同時,發揚和傳承傳統文化。這也是很多漢服文化社團一直在做的事。

北京漢服協會籌備委員會(簡稱漢服北京)成立於2009年,是北京地區規模最大、存續時間最長的漢服文化社團。目前,經正式註冊的會員人數達600人。漢服北京的上級指導機構是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

據介紹,漢服北京的活動主要包括傳統節日活動、宣傳展演活動、禮儀復原活動與會員內修活動,其中傳統節日活動規模最大、羣衆參與度最高。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在“漢服圈”裏,漢服愛好者互稱“同袍”,意爲大家同穿漢服,團結一心,傳承傳統文化。

每年的七夕,中秋節、重陽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來臨時,漢服北京都會組織北京的“同袍”們聚會,讓大家更接近傳統文化。

中秋節來臨之際,漢服北京將在9月13日至15日組織月壇傳藝薈,現場給參與的漢服愛好者講授中秋起源,設置《走進漢服》小課堂,並伴有漢服體驗活動,其中穿插猜燈謎、投壺、拜月祈願等傳統文化活動。

“漢服是傳統文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而我們所提倡的漢服迴歸,不是讓大家都穿上漢服去過古代人的生活,而是希望大家通過漢服去了解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我們在接觸漢服的時候,必然會接觸到與之關聯的很多內容。比如我現在學古琴,就是喜歡漢服之後開始接觸的,還有茶藝、圍棋、古典舞甚至武術。”冉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漢服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意義。

“漢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背後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傳承,通過舉行這些活動,讓漢服不僅著飾於我們的外在,更內化於我們的心靈。”漢服北京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漢服風潮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爲漢服文化傳播提供了一股強大的推力。但是否能帶來傳統文化的復歸,還有待商榷。當下這種形式,更像是一種裝扮的流行趨勢,究竟有多少人通過漢服去追溯文化,我們無法確知,但只要有一部分人開始去關注傳統文化,我想這就是有意義的。”冉丹說。

(本文原題爲《“漢服歸來”:將傳統文化根植於心》,刊載於《中國婦女報》9月12日2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