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最新產銷數據顯示,受補貼下降短期影響持續,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下降較快,產銷分別完成8.9萬輛和8萬輛,銷量同比大幅下滑34.2%。至此,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連跌3個月了。

都說金九銀十,即使是大盤下跌,狹義乘用車9月整體銷量環比8月依舊有14%的增幅。而對於新能源汽車板塊,似乎並不符合“金九銀十”的規律。

連跌3個月,9月僅售8萬輛,新能源汽車出處何在?

即使僅看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今年9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爲7.3萬輛,環比8月下降了9.0%,同比去年下跌了32.0%之多。而今年1-9月份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僅爲79.2萬輛,累計同比增長了26.1%。

純電動車型依舊是大趨勢

從動力形式看來,今年9月純電動乘用車的銷量爲5.6萬輛,同比下跌29.7%,而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銷量爲1.6萬輛,同比下跌38.8。可以看出,從銷量佔比上,純電動車型依舊是未來的大趨勢。

連跌3個月,9月僅售8萬輛,新能源汽車出處何在?

補貼退坡前,插電混動車型提前減量,已經清出了一波,因此目前純電動汽車已成爲新能源汽車板塊的絕對主力。除此之外,造車新勢力也基本以純電動車型爲主,也進一步促成了現在的局面。

連跌3個月,9月僅售8萬輛,新能源汽車出處何在?

從技術形式上看,插電混動不同於油電混動,基本完全就是燃油車到純電動車型的過度模式。所以,隨着三電技術越來越成熟,今後新能源汽車板塊純電動汽車會進一步鞏固自身地位。

彎道超車?不存在的

根據乘聯會發布的9月份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量數據看,合資品牌插電式混動車型銷量同比增長80%,中國品牌則同比下降60%。

還記得剛開始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的時候,中國汽車品牌紛紛積極響應跟進,一直都有個論調,稱“我們要借新能源汽車的大勢彎道超車”。說實話,車行哥當時就不信……

隨着市場相應速度想對緩慢的合資品牌們紛紛以插電混動車型爲主力入場後,令人感到悲哀的局面再次發生了。不爭氣的中國汽車品牌再次將這塊市場對合資品牌們拱手相讓。

後補貼時代,新能源泡沫仍在

雖說已經進入了後補貼時代,但從目前持續大幅下跌的情況看來,新能源汽車的泡沫依然很嚴重。即使是月銷量只有不到10萬輛的小體量,依舊存在泡沫,可見“大勢所趨”目前看來還是個僞概念。

連跌3個月,9月僅售8萬輛,新能源汽車出處何在?

車行哥認爲,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當前技術水平,所能打造的新能源汽車跟傳統燃油汽車子啊實用性方面,依然有着很大差距。無論是在安全性(主要指動力電池組發生碰撞時起火問題)、續航能力、充能效率、成本及售價,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侷限性是顯而易見的。

連跌3個月,9月僅售8萬輛,新能源汽車出處何在?

所以,對於消費者來說,在不考慮限牌的情況時,新能源汽車相較於傳統燃油汽車幾乎是毫無競爭力的。

二是目前新能源汽車走量,主要靠兩個方面:出行公司和限牌城市。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限牌,汽車消費者真正願意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微乎其微。正如前面說到的那樣,缺乏競爭力是硬傷。

連跌3個月,9月僅售8萬輛,新能源汽車出處何在?

而對於廠家來說,既然已經研發出來了,總得想辦法來喫回(一定量的)成本,所以就想出來投資出行公司來銷貨的歪招。試着回想下,近兩年有多少汽車廠家投資或建立了自己的出行公司。

連跌3個月,9月僅售8萬輛,新能源汽車出處何在?

綜上,當完全清除這些泡沫後,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體量,可能非常慘不忍睹。若要改變這種局面,讓新能源汽車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大勢所趨”,只能期待更先進(更安全、充能更快、能量密度更高、更輕便)的電池技術誕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