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一个被遗忘的民国顶级大师,有“中华活字典”、“教授的教授”、“300年来最博学之人”等美誉。陈寅恪曾用他的绝世才华征服了一个时代,对于他,学界泰斗梁启超自愧不如,国学大师吴宓甘拜下风,历史学家傅斯年俯首臣服。陈寅恪,就是一个神话。

关于陈寅恪,有很多有趣的历史典故,其中最知名的就是他的三字对联。那是1932年的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当时的国文系主任是刘文典,他钦慕陈寅恪的才华,于是请陈寅恪来给国文考试出题。陈寅恪的试题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只有三个字——孙行者。这是一个上联,要求对出下联,结果超过一半的清华考生交了白卷,答“猪八戒”、“沙和尚”的自然是0分,答“王引之”及格,答“祖冲之”优秀,唯有一个学生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这位学生就是周祖谟,此人后来成了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当年,周祖谟同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清华大学英语系,但因为英语系学费较高,所以他最后选择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就是说,这位唯一的满分考生,最后其实并没有进入清华大学。

陈寅恪曾明确说明过“孙行者”考题的用意,其一,考察学生对实字虚字的区分和应用;其二,考察学生对平仄声的区分;其三,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其四,考察考生的思想条理。

那么,为什么“孙行者”的下联非得是“胡适之”,“祖冲之”不是更好吗?

“孙行者”,第一个字是名词,第二字是动词,第三个字是虚词,在词性的对应上,“祖冲之”和“胡适之”都没问题,但是,“祖”对“孙”似乎比“胡”对“孙”更工整。所以,很多文人墨客(比如梁羽生)都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更完美。

对此,陈寅恪也是有自己的深层考虑的。首先“胡适之”与“孙行者”都是名字,而且是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更重要的是,这个三字对联是化用苏轼《赠虔州术士谢(晋臣)君七律》的诗句:“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其中,“卢行者”对“韩退之”,被誉为“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的妙对。其中最妙之处在于,“韩卢”二字合在一起是狗的名字(战国时韩国的名犬)。而“胡适之”对“孙行者”,不但“适”和“行”,都有走动的意思,都是动词;“之”和“者”都是文言虚词,而且“胡孙(猢狲)”二字合在一起是猴的名字(北方猿猴)。

陈寅恪要考察学生的,不仅仅是对对联的功夫,更是博学博览的程度,所以,对苏轼的绝对是否了解,就成了评判的重要依据。

那么,各位读者认为“祖冲之”和“胡适之”哪个是更完美的下联呢?或者,你有什么不同答案?欢迎留言讨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