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年底前,全國每個地級市至少建成1個規範醫廢處置設施

疫情以來,少數地區出現醫療廢物處置壓力較大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日常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分佈不平衡的情況。對此,3月10日,生態環境部應急辦主任趙羣英表示,疫情發生以來,生態環境部堅持做到了醫療廢物、廢水收運處置的100%全落實。全國醫療廢物平均運行負荷率爲50%左右,但是存在分佈不平衡的情況。

"有的地方醫療廢物處置設施持續超負荷運行,全國最多時達到了22個;還有28個接近滿負荷運行。另外還有個別的地市沒有醫療廢物處置設施,醫療廢物都是靠周邊地市協同處置。尤其是湖北省武漢市,在疫情發生之後,醫療廢物量快速增長,由原來的每天40噸一下就增加到了200多噸,最高到240噸,能力的短板顯得非常突出。"趙羣英說,同時,全國醫療廢物的處置能力和疫情初期相比增加了1100多噸,這個能力增加,主要來自移動設備和危險廢物焚燒設施協同處置增加;垃圾焚燒設施也可以協同處置醫療廢物。

今年年底前,全國每個地級市至少建成1個規範醫廢處置設施

司機、押車員將裝滿醫療廢物的桶搬上車後,進行集體消毒。

"這些在應急狀態下是可以的,但是將來我們還要建設規範的醫療廢物處置設施。"趙羣英介紹,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補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處置短板。2月24日,國家衛健委和生態環境部以及相關的十個部委聯合印發了《醫療廢棄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方案明確,到2020年底,也就是今年年底,全國每個地級市都要至少建一個規範的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同時還要求,到2022年6月底,全國每個縣都要建成從收集、轉運到處置的完整體系,徹底地解決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不足的問題,最終實現平穩、安全、可靠的處置。

紅星新聞記者趙倩吳陽北京報道

編輯陳怡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