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四年,一個叫做季振宜的人考中進士轟動一時,因爲他當時才十八歲。更爲令人羨慕的是,這位泰興縣才子家中十分富裕,有着“國朝鉅富”的稱號。他家中豪宅無數,良田千里,自然也不貪不腐,成爲了一個好官。

然而,他的官當得並不大,更讓人稱頌的是做了一件惠及萬世的事情,保住了中華文化。

在中華淵源流傳的文化中,唐詩是一個巔峯,燦若星河的詩歌與風流倜儻的詩人們交相輝映,熠熠生輝。然而,在明朝的時候,就有人發現,隨着時間的流逝以及戰亂等原因,唐詩的數量在急劇減少。

比如以張若虛爲例,他只有兩首詩存世,一首就是號稱“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能寫出這麼霸道的詩歌,張若虛先生肯定是要經過千首萬首的練習,其中未必沒有與《春江花月夜》比肩之作。如果不及時保護,你能保證剩下兩首再流傳千年嗎?

當時沒有政府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搶救工作,很多文人都自發地收編唐詩。這項工作從唐朝時就開始了,但收效並不大。原因很簡單,這是需要大筆大筆銀子的。

編纂者的喫喝拉撒費用這還是小事,關鍵是要買來各種版本的詩歌,有些的還要去荒野的石碑上抄錄,要去口口相傳之地採風。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要做好收集整理唐詩的工作是萬萬不能的。

此時,季振宜就挺身而出,他在康熙年間辭官歸隱,就做了這一件事情。在此之前,明朝人胡震亨完成了《唐音統籤》,明末清初的錢謙益也做出了重要的嘗試。然而,真正集大成者還是季振宜。

季振宜的做這件事的條件非常優越,首先他有錢,其次他有才,再次他有書。有錢有才我們開篇說過了,不再贅述。說到藏書,他更是非常出名。在明、清時期,藏書成爲了當時的一個流行,也是很多文人樂此不疲的愛好,然而季振宜的藏書讓人驚訝。

他的藏書到了什麼程度?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令人恐怖。毛述的“汲古閣”、錢謙益的“絳雲樓”、錢曾的“述古堂”都被他一個人繼承了。他父親季寓庸本身就是收藏大家,創辦的“嘉樹園”自然也歸了他。具體到底多少卷藏書,一直無法準確估算,但當時人送給他“藏書天下第一”的美譽。

然而,編制全唐詩並不能與藏書多寡畫上等號,更重要的是季振宜有巨大的決心、捨我其誰的勇氣。他苦戰了十來年,守住孤燈寂寞,花費了無數心血,將力所能及的唐朝詩集收錄整理。這部《彙集全唐詩》一共七百十七卷,收入1859位作者的42931首詩,是當時爲止最多最全的唐詩集。

在康熙晚期誕生的《全唐詩》實際上就是在季振宜的《彙集全唐詩》基礎上補充的。《全唐詩》“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其實已經和《彙集全唐詩》相差無幾了。

也許在當時很多人想不通,好好的官老爺爲什麼不當了,也許現代人也想不通,好好的富家翁爲什麼不做了。然而,只有內心純淨堅定的人才能理解,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卻爲後代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精神食糧和文化財富。

中華文化之所以傲然立於世界,不僅僅有無數英雄保家衛國,征戰沙場,也有這些上不了戰場的文人,將文化的力量一代又一代傳下去。中華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朝氣蓬勃就是因爲有季振宜這樣的文化戰士在捍衛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