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亞洲共有48個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主權國家,其中絕大多數都跟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只有南亞小國不丹是個唯一的“例外”,而它同樣也是中國衆多鄰國中,唯一沒有同我們建交的國家。鮮爲人知的是,不丹雖然跟中國相對“疏遠”,但在歷史上卻是我們的藩國,時間長達千餘年時間。那麼問題來了,不丹因何斷絕跟中國的朝貢關係?它又爲何不跟中國建交呢?

不丹全稱爲不丹王國,是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內陸山國,在亞洲六大地理區域劃分中屬於南亞地區,其東部、北部及西北部跟中國爲鄰,西部、南部則與印度接壤。不丹國土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中國的1/252),人口約79.8萬,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小國。

不丹的歷史始於公元8世紀,本是隸屬於吐蕃的部落,自中唐至晚清,一直都向中國稱臣納貢。1616年,西藏帕木竹巴派首領阿旺·納姆伽爾獲得不丹的統治權,開始建立起半獨立的政權。阿旺·納姆伽爾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的重要首領,傳說有神符四腳神龍(不丹當地傳說中的雷神)做護駕,由此得以順利征服不丹,所以後世子孫爲紀念他,便將四腳神龍圖案作爲國旗,直到今天。

在藏傳佛教中,噶舉派(白教)與格魯派(黃教)作爲勢不兩立的兩大派系,相互間經常發生戰爭,所以不丹在建立後不久,便與西藏的頗章政權(屬於格魯派)陷入無休止的摩擦、衝突當中,並從1669年開始升級爲全面戰爭。這場戰爭前後持續62年時間,最終在清政府的協調下才結束。從1736年開始,不丹國王開始接受清廷的冊封,直到1910年。

就在不丹結束跟頗章政權間曠日持久的戰爭後不久,英國東印度公司利用它的衰敗趁機侵入,並於1865年通過不平等的《辛楚拉條約》,在割佔不丹大片國土的同時,還強迫對方接受“被指導”的地位。但儘管如此,不丹並未放棄對中國的朝貢關係,依然頑強地保持着跟西藏地方和清廷的交往,直到清廷覆亡前夜。

1907年,烏顏·旺楚克通過內戰征服不丹各地,隨即登基爲王,創建不丹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旺楚克王朝(不丹此前的首腦皆由推選產生)。烏顏登基後,眼見着大清帝國已經日暮途窮,而英國則正處於勢力的巔峯期,便抱着功利主義的態度,徹底投入英國人的懷抱,並斷絕跟清廷的藩屬關係,而此前不丹已向中國朝貢長達千餘年時間。

二戰結束後,民族獨立運動席捲全球,南亞次大陸強國印度隨即宣佈獨立,並宣佈接管英印政府當年在南亞的各項權益,其中便包括對不丹的“保護權”。所以從1949年開始,不丹在外交上開始接受印度政府的“指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印度相當於不丹的“太上皇”,而後者也並非是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

目前,不丹只跟12個國家和歐盟建立起外交關係,但跟中美俄英法等在內的大國都沒有建交,其中的緣由,據說是不丹擔心一旦跟大國建交,洶湧而來的遊客和外來文化會“危及”不丹傳統社會的穩定,導致國民道德水平的滑坡,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不丹的這種擔憂或許有其一定的道理,畢竟作爲一個人均GDP只有2804美元、經濟較不發達的農業國,能夠給不丹國民帶來幸福感的因素,除了世外桃源般的生存環境外,便只有緣於內心對精神樂土的追求,而要保障這一切能夠得到持續發展,只有嚴格限制外來文化的“入侵”才能做到。正因如此,不丹雖然經濟落後,但卻是世界上幸福指數超高的國家,國民的幸福感非常強。

雖然中國與不丹之間沒有建交,但雙方間的關係卻一直友好,兩國邊境地區總體上保持着和平與安寧的狀態。近年來,隨着不丹知名度的打開,到該國旅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相信在不久後的將來,兩國間的關係會迎來實質性的飛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