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热播的《最美的青春》

让无数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

河北省最北部的那片美丽的高岭——

塞罕坝。

五十六年,

从“一棵松”到“一片海”,

在这片绿色奇迹的背后,

塞罕坝人一直在算着“加减法”,

而等号后的答案始终是

“更好、更多的绿”,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四十年里。

人物档案

塞罕坝林场三代务林人通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将广袤荒芜的沙漠转变为茂密的森林和草原,为人们提供淡水和氧气,同时缓解了该地区面临的风沙危害,还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风力发电推动绿色经济增长,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因此获得2017年“地球卫士奖”的“激励与行动”奖项。

上图:内罗毕当地时间2017年12月5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代表捧起联合国授予的“地球卫士奖”奖杯。

青年先锋队队员们踏雪入林,给落叶松修枝。资料图

敢为人先 探索多种经营之路

“62年那么呼儿嘿!办林场那么呼儿嘿!……”央视滚动播出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宣传片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在茂密林间,像抚摸孩子一样抚摸着亲手种下的棵棵松树。

“当年一手能掐50棵的树苗,现在都成了参天大树……画家都画不出这样美的景色。”在围场县城宽敞整洁的林场家属楼里,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80岁的任仲元自豪地说。

作为机械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梦想造飞机大炮坦克的任仲元,面对荒漠曾一度感到失落。“国家培养我,派我到林场,就是为了发挥我的特长。”爱钻研、好琢磨的任仲元很快适应了林场的工作,他首先盯上了当时从苏联进口的植苗机。“进口植苗机只适合在平地植树,坝上凹凸不平的坡地,这种机器有点儿‘水土不服’。”他利用晚上时间,用一本俄华词典、一本俄文设备图集,陆续译出了五六本俄文技术文件,改造植苗机从此有了“秘籍”。

1964年5月,经过改造的30台植苗机大显神威,在马蹄坑大会战的500多亩土地上,树苗成活率超过90%。从此,塞罕坝机械林场拉开了大规模造林的序幕,“多的时候每天造林超过2000亩,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

1979年初,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20多天,任仲元开始从姗姗来迟的报纸上嗅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一直工作在一线,单位突然给我安排了办公室和办公桌椅,对技术人员更重视了,我感觉到要有新变化。”

“建场之初的20年,主要以造林为主,是做加法,而改革开放的40年里以营林为主,加法、减法并举。听起来矛盾,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林子更健康。”1981年,林场林地面积达到96万亩,进入了以森林经营为主、造林为辅的时期。

“林子要管好,绿化不能停,基础设施需完善,职工生活要改善,资金哪里来?”按照林场的传统经营模式,大面积采伐是最高效、最直接的增收方式。但塞罕坝人没有这样做,改革开放让他们放宽了眼界,他们本着“以林促富、以副养林”的原则先后办起了机修厂、养鹿场、运输队、纤维板场,探索出了一条多种经营之路。

“资源+市场,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逢年过节,人人有大米吃,外人都羡慕。”任仲元1999年退休下坝,“作为一名普通的塞罕坝建设者,我无比自豪。”

资源消耗做减法 绿色产业做加法

红火的木材产业带来滚滚财源,但面对数十年精心呵护的大树,顷刻间倒下,塞罕坝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宁可穷点儿,也不能多砍树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说,必须改变木材产业“一业独大”的经营模式。经过反复讨论,林场按照“森林蓄积采伐消耗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控林木采伐量。同时,对树种结构进行调整,经过多年探索,制定了落叶松中小径材培育、樟子松大径材培育、绿化苗木培育、人工林健康经营、天然次生林改造培育、森林公园景观游憩林改良等六种森林经营模式。

“每10亩一块育苗地,云杉按照不同树龄分块栽种,到一定高度,会逐步移栽到山上成熟林冠下,大约15年左右,高度可达7米以上,一棵树苗最高能卖到近3000元。”站在千层板林场的苗圃基地里,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千层板林场场长于士涛说,目前,塞罕坝共有苗木基地8万多亩,已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园林树种培育基地。

如何发挥这片森林最大的生态效益,是新时期塞罕坝人的最大考题。近年来,林场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改革和发展:

再次大幅压减木材采伐量,木材产量从15万立方米降至9.4万立方米,木材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骤降到40%;

继续增林扩绿,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今年随着最后1万亩攻坚造林任务基本完成,林场达到了森林覆盖率86%的饱和值;

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每年放弃唾手可得的门票收入上千万元,众多有投资意愿的企业被拒之门外;

利用林场边界地带、石质荒山和防火阻隔带等无法造林的空地发展风力发电,风电补偿费反哺生态建设,为林场发展注入新活力……

塞罕坝人通过做资源消耗的减法、绿色产业发展的加法,构建起了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了有利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学营林 守护生命共同体

“老一辈务林人把这片绿色托付给了我们,我们一定要守好护好!”于士涛说。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一直保持在95%和92%。三分造林,七分管林。林场改变过去大面积“皆伐”做法,改为“抚育间伐”,着力调整树种结构。

“抚育间伐”让造林之初每亩密植222株松树减少到50株,腾出的空间,在高层树下植入低龄云杉等,逐渐形成上有人工纯林,下有灌木、花草、次生林的复层异龄混交结构。通风透气后,林子里微生物开始活跃,林下十几厘米厚的针状落叶加速分解,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更多养料;乔灌木、花草多了,野生动物有了食物和栖息地,动物觅食时拱地翻土,又起到松土作用;落下的树种入土,自然破土而出;鸟儿多了,虫儿少了——一个自然平衡的生物链逐渐形成。据统计,目前塞罕坝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达到261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塞罕坝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如今,百万亩茫茫林海,不仅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还每年为下游涵养、净化水源1.37亿立方米,相当于9个多西湖。

如今的塞罕坝,在有效改善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的同时,每年吸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75万吨以上,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6月30日,当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登上塞罕坝机械林场亮兵台时,被眼前郁郁葱葱的林海深深震撼。“他说,塞罕坝人获得‘地球卫士奖’,实至名归。”刘海莹说,“面对一份份荣誉,我们要保持十足的清醒。牢记使命,不断改革创新,把这片林子经营好、管理好!”

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自2004年开始,国务院就实行了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推荐阅读

人物故事①: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是咱河北人开的!38年一直开在这里……

人物故事②:为了纪念这件大事!河北一农民耗资7万元铸鼎,还被博物院收藏

人物故事③:35年前,他从蒙古国回到祖国:“我的人生因改革而精彩”

人物故事④:38年前,他从温州来到石家庄:“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我吹到了庄里”

人物故事⑤:放弃“铁饭碗”选择练摊儿卖包!27岁时的一个决定让他成功闯进国际市场

人物故事⑥:高考改变了这个农村女孩的生活轨迹!40年前的高考是这样……

人物故事⑦白俄罗斯美女硕士嫁到国际庄:我是地道的石家庄媳妇儿

人物故事⑧:从“人在囧途”到“人在坦途"!一家五代火车司机见证中国速度

人物故事⑨:他出生在梨园世家,他让“中国声音”在美国奏响

人物故事⑩:20年前她下岗了,今天她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社会变迁⑪:微信那端的你,有多久没有给父母写信了?

社会变迁⑫:河北剁手党注意!知道这个,你就不会乱买东西了

社会变迁⑬:40年前,河北男子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车,如今他还在……

社会变迁⑭:请回答1978!40年前,河北人过节这样吃……

社会变迁⑮:河北人,还记得40年前的筒子楼吗?现在你家房子什么样?

社会变迁⑯:40年过去了,她身上的衣服早已经变了模样

社会变迁⑰:看哭了!40年前河北人家家户户都有的老物件,满满全是回忆!

社会变迁⑱:看露天电影的那些日子,留给我们深刻的记忆……

社会变迁⑲:河北一对小夫妻400元蜜月游苏沪杭,回来后感叹“真囧”……

社会变迁⑳:8小时之外的生活,决定了一个人……(受益匪浅)

社会变迁

:34年前的一个决定,他在石家庄震撼全国!成为全国第一人!

社会变迁

35年前,他大学毕业一头扎进太行山,到底为了什么?

社会变迁

从普通医生到中国工程院院士!40年前这件大事改变他的一生……

来源/燕赵都市报

记者/张斌 陈宝云

编辑/谭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