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谢绝做官,拒绝入股,林州这位“水龙王”,他最在乎啥?

新闻梗概

市区长春大道东段,有一个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林钢家属院小区,小区里住着一对年过八旬的老夫妻,很有人缘。特别是提起这个老头,小区的住户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是个好老头,人们都叫他“水龙王”!

“水龙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便已闻名全县,在吃水探井的年代,各村的机井大多出自他手,点一眼成一眼,位于横水留马村的林县第一眼深井就是他点的,至此,这个人似乎带有一些神秘和传奇的色彩。

在林钢家属院小区,笔者见到了83岁的水文地质工程师张建中,也就是“水龙王”。老张的房子不大,但老两口收拾得很干净。墙上挂着的各类地图,书架上密集摆放的书籍、大大小小成摞的证书、书桌上摊开的手稿,让人肃然起敬。这位百姓眼中的“水龙王”,有着怎样不平凡的故事呢?

锋芒初露

1970年,全县重点工程林县钢铁厂上马,历时一年,成功投产,烈焰下飞溅的铁花,拉开了林县向工业化迈进的步伐。作为原料基地的林钢矿山,工作也是如火如荼,一派繁忙。1972年7月,矿山矿井意外透水,涌水量最高达每小时1500吨,矿井被淹。以前搞过地质勘探,矿体下并无水,突如其来的险情,把矿山一下子“搞砸”了。

求援!求援!紧急求援!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呼救信号传到了省地质局,省地质局领导当场点兵,水文地质技术员张建中出马,他用自己独创的斜井反掘法,三下五除二,一举攻破了这个施工难题,张建中一炮走红。

张建中祖籍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出生于1936年,1953年张家口市一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地质部河北宣化地质学校,1959年毕业后留校一年,后到武汉地质学校任教两年,再后来调湖北大冶的中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601队任技术员,负责全国冶金矿区的地质水文普查勘探工作。

缘分天注定。1969年开始的安林铁矿大会战,张建中和他的团队亲自参与,那几年,张建中的工作单位虽在省里,工作地点却一直在豫北矿山一带,对林县的山水地质了然于胸。1976年,张建中42岁,又迎来了一次更大的机缘,经组织协调,张建中以地质水文工程师的身份正式调到林钢,家属户口也由县领导特批落户林县。张建中曾担任过林钢教育处处长,获得过河南省职教先进个人、市科技进步奖、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诸多荣誉,领导和职工都亲切地称他为张工。林钢的车间矿山、角角落落都留下了张工辛勤的足迹。时任县委书记毛万春在林钢视察工作时,专门接见了张建中,说他这个工程师,干的很好,早就听说过张建中,他为林钢建设和林县人民饮水问题做出了贡献,毛万春代表林县人民感谢他。

打井功高

如果说张工在林钢已是小有名气的话,为林州农村点井,老百姓的口碑,才更使张工名声远扬。

红旗渠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林州干旱缺水的面貌。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漳河上游环境污染加剧,红旗渠的水质受到严峻挑战,除极少数村庄外,山区群众生活用水普遍困难,人们又把饮用水的目标盯在了地下。从1980年开始开发利用地下水,林县掀起了大规模农村打井的热潮。当时的打井场景胜似大会战,最高潮的时候全县同时开动40台钻机打井,现在农村的许多机井都诞生于那个时期。

由于林州地质复杂,加之勘探技术有限,打了许多眼干井。作为水利地质工程师的张建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把全县所有机井的钻探资料收集在一起,全面分析,透彻研究,实地探查,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很快,张建中自己草绘的林县水文地质地图便大功告成。

百姓求援,出手相助。张建中收拾行囊,又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山区农村找水点井的路上。只是他没有想到,他这一步迈出去,便是千山万水,风餐露宿。

刚开始的时候,群众不免有疑问,这就是水利地质工程师吗?勘探井位不背设备,不扛仪器,手提一把能当拐杖的小铁锤在岩层敲敲打打,用罗盘指指点点,就能圈定井位,断出井深,确定涌水量,这不会是个“神探”吧?

他还真是个“神探”!一台台钻机入地,一眼眼机井出水,老百姓服了。人们这才意识到,张建中所有的仪器设备,其实都装在他的脑子里。

点井过程中,也有许多有趣的事。其中有个村庄,找水时费尽周折,有一个外地专家断言地下无水。请张建中去看,断定有水。外地的专家说,如果有水,头朝下走。最后的结果是机井顺利出水。

在原康寨南背村,百姓深受无水之苦,张建中去村上勘探的时候,老百姓都手捧山楂、柿饼迎接他。等到机井出水的那一刻,老百姓和张建中一起欢呼跳跃。那个场景,张建中至今记忆犹新。在东姚下郊村老百姓的眼中,张建中是他们的大恩人,村民们在机井旁还集资为他刻了碑,上刻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茶店小碾村,村上打了几十眼干井,老百姓常说,地下有“铁墙”。张建中愣是从“铁墙”中找到一个水眼儿,机井出水的时候,村上开庆功会,张建中在舞台上戴着大红花,作了“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把知识变成财富才是最大幸福”的讲话,老百姓激动地将张建中抬起。

从1980年到现在,张建中的足迹遍及全县许多村及周边县市,勘探打井1800多眼,发现中小型水源地50余处,点井成功率98%,解决了林县山区百姓的饮水问题以及厂矿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至今,在林县及周边县市的山区农村,许多上年纪的老人,一提起张建中,都会竖起大拇指。几十年来,张建中收到的表彰锦旗牌匾不计其数。其中,桂林镇琅沃村赠送的锦旗上书写:勘井功绩,万古流芳。横水镇东横水村赠送的镜框上写着:技高洞察地下水,洹河两岸美名传。县政府赠予他的一面锦旗上写着:翻山越岭找水源,打井做出新贡献。张建中的打井事迹,也载入了《林州水利史》。

老骥伏枥

四十年前的一场事故,张工记忆犹新。1978年6月26日矿山塌方,矿井中工作的张建中重伤昏迷,县政府领导组织医护人员全力抢救,硬是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从此以后,6月26日便成了他的生日。张建中说:“国家培养了我,也给了自己新生命,得不遗余力地报答国家、报答社会。” 虽说是八旬老人,张工可是个闲不住的人。至今,很多村搞水利建设,或者开工建企业,都会来请他,他也毫不推辞。他还将自己的工作经历、研究成果和矿区村庄地质资料编辑成书装订成册,无偿赠送。值得一提的是,张建中把安林地区的水文地质工作,作了全面总结,编制了《豫北安林地区水文地质特征》一书,成为林州目前水文地质的权威性资料。直到现在,勘察、学习、研究,张建中从不间断。谈到现在的饮水问题,张工还有很多挂念。他说,“咱们一定要呼吁一下,现在很多机井废弃不用了,但一定要保护好,若遇大旱之年,咱们有保命水!”

在张工的日记本上,笔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是一名工程师,地质水利是我的专业。领导曾经让我当矿长,我谢绝了。钻井队邀请我入股分红,我不干,申报科技成果,我没那个时间,也不在乎。我只在乎一条,那就是服务好山区老百姓,老百姓对我这个工程师满意认账就行!” 

编   辑 | 孙大伟

编   审 | 陈广红

实习生 | 岳   岩

林州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