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謝絕做官,拒絕入股,林州這位“水龍王”,他最在乎啥?

新聞梗概

市區長春大道東段,有一個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林鋼家屬院小區,小區裏住着一對年過八旬的老夫妻,很有人緣。特別是提起這個老頭,小區的住戶都會豎起大拇指,說這是個好老頭,人們都叫他“水龍王”!

“水龍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便已聞名全縣,在喫水探井的年代,各村的機井大多出自他手,點一眼成一眼,位於橫水留馬村的林縣第一眼深井就是他點的,至此,這個人似乎帶有一些神祕和傳奇的色彩。

在林鋼家屬院小區,筆者見到了83歲的水文地質工程師張建中,也就是“水龍王”。老張的房子不大,但老兩口收拾得很乾淨。牆上掛着的各類地圖,書架上密集擺放的書籍、大大小小成摞的證書、書桌上攤開的手稿,讓人肅然起敬。這位百姓眼中的“水龍王”,有着怎樣不平凡的故事呢?

鋒芒初露

1970年,全縣重點工程林縣鋼鐵廠上馬,歷時一年,成功投產,烈焰下飛濺的鐵花,拉開了林縣向工業化邁進的步伐。作爲原料基地的林鋼礦山,工作也是如火如荼,一派繁忙。1972年7月,礦山礦井意外透水,湧水量最高達每小時1500噸,礦井被淹。以前搞過地質勘探,礦體下並無水,突如其來的險情,把礦山一下子“搞砸”了。

求援!求援!緊急求援!在縣委、縣政府的幫助下,呼救信號傳到了省地質局,省地質局領導當場點兵,水文地質技術員張建中出馬,他用自己獨創的斜井反掘法,三下五除二,一舉攻破了這個施工難題,張建中一炮走紅。

張建中祖籍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出生於1936年,1953年張家口市一中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地質部河北宣化地質學校,1959年畢業後留校一年,後到武漢地質學校任教兩年,再後來調湖北大冶的中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601隊任技術員,負責全國冶金礦區的地質水文普查勘探工作。

緣分天註定。1969年開始的安林鐵礦大會戰,張建中和他的團隊親自參與,那幾年,張建中的工作單位雖在省裏,工作地點卻一直在豫北礦山一帶,對林縣的山水地質瞭然於胸。1976年,張建中42歲,又迎來了一次更大的機緣,經組織協調,張建中以地質水文工程師的身份正式調到林鋼,家屬戶口也由縣領導特批落戶林縣。張建中曾擔任過林鋼教育處處長,獲得過河南省職教先進個人、市科技進步獎、市優秀科技工作者等諸多榮譽,領導和職工都親切地稱他爲張工。林鋼的車間礦山、角角落落都留下了張工辛勤的足跡。時任縣委書記毛萬春在林鋼視察工作時,專門接見了張建中,說他這個工程師,乾的很好,早就聽說過張建中,他爲林鋼建設和林縣人民飲水問題做出了貢獻,毛萬春代表林縣人民感謝他。

打井功高

如果說張工在林鋼已是小有名氣的話,爲林州農村點井,老百姓的口碑,才更使張工名聲遠揚。

紅旗渠的建成,極大地改變了林州乾旱缺水的面貌。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隨着漳河上游環境污染加劇,紅旗渠的水質受到嚴峻挑戰,除極少數村莊外,山區羣衆生活用水普遍困難,人們又把飲用水的目標盯在了地下。從1980年開始開發利用地下水,林縣掀起了大規模農村打井的熱潮。當時的打井場景勝似大會戰,最高潮的時候全縣同時開動40臺鑽機打井,現在農村的許多機井都誕生於那個時期。

由於林州地質複雜,加之勘探技術有限,打了許多眼乾井。作爲水利地質工程師的張建中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把全縣所有機井的鑽探資料收集在一起,全面分析,透徹研究,實地探查,與自己的專業相結合,很快,張建中自己草繪的林縣水文地質地圖便大功告成。

百姓求援,出手相助。張建中收拾行囊,又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山區農村找水點井的路上。只是他沒有想到,他這一步邁出去,便是千山萬水,風餐露宿。

剛開始的時候,羣衆不免有疑問,這就是水利地質工程師嗎?勘探井位不背設備,不扛儀器,手提一把能當柺杖的小鐵錘在岩層敲敲打打,用羅盤指指點點,就能圈定井位,斷出井深,確定湧水量,這不會是個“神探”吧?

他還真是個“神探”!一臺臺鑽機入地,一眼眼機井出水,老百姓服了。人們這才意識到,張建中所有的儀器設備,其實都裝在他的腦子裏。

點井過程中,也有許多有趣的事。其中有個村莊,找水時費盡周折,有一個外地專家斷言地下無水。請張建中去看,斷定有水。外地的專家說,如果有水,頭朝下走。最後的結果是機井順利出水。

在原康寨南背村,百姓深受無水之苦,張建中去村上勘探的時候,老百姓都手捧山楂、柿餅迎接他。等到機井出水的那一刻,老百姓和張建中一起歡呼跳躍。那個場景,張建中至今記憶猶新。在東姚下郊村老百姓的眼中,張建中是他們的大恩人,村民們在機井旁還集資爲他刻了碑,上刻大字:喫水不忘挖井人。茶店小碾村,村上打了幾十眼乾井,老百姓常說,地下有“鐵牆”。張建中愣是從“鐵牆”中找到一個水眼兒,機井出水的時候,村上開慶功會,張建中在舞臺上戴着大紅花,作了“作爲一名科技工作者,把知識變成財富纔是最大幸福”的講話,老百姓激動地將張建中抬起。

從1980年到現在,張建中的足跡遍及全縣許多村及周邊縣市,勘探打井1800多眼,發現中小型水源地50餘處,點井成功率98%,解決了林縣山區百姓的飲水問題以及廠礦企業的生產生活用水。至今,在林縣及周邊縣市的山區農村,許多上年紀的老人,一提起張建中,都會豎起大拇指。幾十年來,張建中收到的表彰錦旗牌匾不計其數。其中,桂林鎮琅沃村贈送的錦旗上書寫:勘井功績,萬古流芳。橫水鎮東橫水村贈送的鏡框上寫着:技高洞察地下水,洹河兩岸美名傳。縣政府贈予他的一面錦旗上寫着:翻山越嶺找水源,打井做出新貢獻。張建中的打井事蹟,也載入了《林州水利史》。

老驥伏櫪

四十年前的一場事故,張工記憶猶新。1978年6月26日礦山塌方,礦井中工作的張建中重傷昏迷,縣政府領導組織醫護人員全力搶救,硬是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從此以後,6月26日便成了他的生日。張建中說:“國家培養了我,也給了自己新生命,得不遺餘力地報答國家、報答社會。” 雖說是八旬老人,張工可是個閒不住的人。至今,很多村搞水利建設,或者開工建企業,都會來請他,他也毫不推辭。他還將自己的工作經歷、研究成果和礦區村莊地質資料編輯成書裝訂成冊,無償贈送。值得一提的是,張建中把安林地區的水文地質工作,作了全面總結,編制了《豫北安林地區水文地質特徵》一書,成爲林州目前水文地質的權威性資料。直到現在,勘察、學習、研究,張建中從不間斷。談到現在的飲水問題,張工還有很多掛念。他說,“咱們一定要呼籲一下,現在很多機井廢棄不用了,但一定要保護好,若遇大旱之年,咱們有保命水!”

在張工的日記本上,筆者看到了這樣一段話:“我是一名工程師,地質水利是我的專業。領導曾經讓我當礦長,我謝絕了。鑽井隊邀請我入股分紅,我不幹,申報科技成果,我沒那個時間,也不在乎。我只在乎一條,那就是服務好山區老百姓,老百姓對我這個工程師滿意認賬就行!” 

編   輯 | 孫大偉

編   審 | 陳廣紅

實習生 | 嶽   巖

林州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