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潮下,人工智能已成爲驅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從內在結構看,人工智能是包含不同層次結構的複合體,這種結構上的差異造成了人工智能各組成部分驅動產業升級不同的內在機理;同時,在第四次產業革命視角下,人工智能驅動產業升級的基本模式也不止一種,它們各具特色、各有優勢,不能一概而論孰優孰劣,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應當以人工智能驅動產業升級的內在機理爲依據,結合不同模式對人工智能驅動產業升級的作用方式,科學謀劃人工智能驅動產業升級的最優路徑。

Get智能寫作

關於人工智能的討論很多,許多人對人工智能一知半解,那麼什麼是人工智能?

什麼是人工智能?

大部分人聽到人工智能(AI)就會想到變形金剛,終結者等等。我們總是會感覺到人工智能只是科幻片還有遙遠未來才存在的東西。瑞士認知科學家Jean Piaget曾將人工智能做如下解釋:智能,就是在你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時,所用到的東西或工具。簡單講就是用計算機undefined實現人的頭腦功能,即通過計算機實現人的頭腦思維所產生的效果。人工智能算法所要處理的問題,以及處理後的結果具有不可預測性。undefined

目前,社會上把普通的模式識別、機器人技術混同於人工智能,其根本原因是對人工智能的概念不清楚,因而把一切先進的技術統統歸屬於人工智能。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反而會影響人工智能的發展。

Get智能寫作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把導入計算機處理的系統統稱爲智能系統,所以,人們看到“人工智能”這個詞時馬上就聯想到智能系統,其實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普通的智能系統與人工智能的區別是:普通智能系統是經典的算法,是僅以滿足目標函數的算法,是解決其結果是可預測性問題的算法,人工智能是模仿人類大腦處理問題的方法,或能客觀上實現人腦所能實現的處理過程,人工智能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處理的結果往往是不確定性的,或者說是事先不可預知的。

人工智能火的一塌糊塗

日前,教育部印發通知,公佈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確定了同意設置的備案專業、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和新增目錄外專業點名單。

隨着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各大高校也紛紛開設相關專業,希望爲這些領域發展培養更多人才。

統計結果顯示,新增備案專業數量較多的學科數最多的是人工智能,本次共有180所高校新增,此外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也有138所高校新增。此外,智能製造工程、機器人工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也非常異常火爆。

智能寫作

這是人工智能(AI)本科專業被納入我國本科專業的第二年,去年僅有35所高校獲批,今年這一數量漲勢迅猛,超過去年的5倍。

疫情期間,在一線病房人工智能機器人爲患者送藥送飯,“使命必達”,吸引了大衆的目光。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介紹,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在醫療物資的保障調度、發熱檢測、藥品篩選和疫苗研發、病毒溯源等方面,也都能“幫上忙”。可以說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在此次疫情控制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近年來由於AI人才的緊缺,部分“雙一流”建設高校相繼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通過其他創新機制,並將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建設列爲重要建設任務,培養了衆多專業人才。根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9年1月底,已經設立獨立人工智能學院的高校已經達到了38所,離《人工智能行動計劃》所設定的“2020年建設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目標越來越近了。

現如今人工智能開設的院校數量越來越多,2019年直接增加近200所高校,在報考時一定要檫亮眼睛。人工智能相對比較厲害的,基本上是頂尖985院校,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工科牛校! 例如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下設的人工智能研究所是中國設立最早的人工智能研究機構之一,當時的定位,是爲浙大人工智能研究奠定了方向和基礎。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專家組中,共出現了多位浙大學者的身影,表現相當強勢,這也表明,浙大的人工智能以及相關專業實力在國內頗受關注!浙大在1978年就開始了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在1981年創建了人工智能研究所。今天,很多微博網友評論,本科生就學人工智能,會不會學不好。1978年,浙江大學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開始了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1982年,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室成立;1987年,人工智能研究室升格爲人工智能研究所。這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式納入國內高校的本科專業。

或許你都還沒弄清楚人工智能是怎麼回事,甚至像我一樣覺得它是屬於未來的,但你卻無時無刻不在享受着它帶來的便利。工廠車間裏的機械undefined手、銀行大廳裏的機器人、掃地機器人、寵物機器人、語音助手、課堂上的AI教學、AI藝術表演、AI+醫療、智能搬運機器人、無人駕駛undefined技術......甚至你正在喫的刀削麪都有可能來自機器人之手,此類種種,都在提醒着我們“未來已來”undefinedundefin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