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剃頭原來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很普遍,曾經他們挑着剃頭挑子,走村串鄉爲農村人提供便捷的理髮服務,40年來,剃頭不光是理髮,還包括刮臉。改革開放後,各種理髮店、美髮館出現在大集、鄉鎮,接受過教育的農村青年不願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在集市、馬路邊隨便剃頭,也由於許多人覺得這種理髮方式不衛生,昔日的剃頭匠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剃頭既是技巧活也是體力活,要求師傅眼明手穩刀快,稍有不慎剃刀就會劃傷村民。

山東胡集鎮是魯北最大鎮,這裏後在驛站之北逐漸形成集市,大多以胡姓爲主,故名胡家集,胡集由此得名,這裏連着三家剃頭匠。

6元剃頭,村民們來剃完頭是一種享受。

村民都很節儉,別看只有5元錢、6元錢,不到頭髮最長,一般是不捨得來理的。

理髮結束後,老師傅還會給你按摩臉。

再按摩手。“這力度怎樣?”“好了,好了。”

支起一個小帳篷,掛一個標語,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行走江湖。”

帳篷上的工具包。

剃頭的工具。

老手藝人不到70歲,他們的生活依然如故,天天趕集,很多年可能就消失了,但今天還存在着。

旁邊來自裏則鎮的剃頭師傅在給村民擦臉。

師傅說,剃一個頭至少20分鐘,一集最多剃20多個,賺120多塊錢。

春節臨近的時候,到年集上剃個過年頭是很多村民傳統習慣,“過年頭,過年頭,吉祥幸福有奔頭。”六元錢,不足城市中的一個零頭,你在大集上剃過頭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