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富有四海,真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按說天下都是你的了,工資這樣的小錢,皇上是看不上眼的吧?錯,天下再大,也只是個概念,裝到自己口袋的銀子纔是踏實的幸福。就像現在許多公司的大老闆一樣,雖然是家族企業,但是,他們也照樣要從企業裏拿數額不菲的薪金的。

不僅是皇上有工資,就是皇帝的大小老婆的花費也是有着嚴格標準的,只是,這個標準是按各朝的經濟實力而定的,多寡不一。現以宋朝爲例,看看皇這的薪金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水平吧。

宋太宗趙光義接他哥哥的班當上皇帝后,給皇帝的工資定了個標準——月薪1200貫,一年可領貫,月月按時發放,從不存在拖欠工資的情況。南北宋兩朝的皇帝中,只有一個人例外,他堅持義務勞動,不拿一分工錢,這個人就是宋仁宗趙禎——就是傳說中“狸貓換太子”的主人公。趙禎在有宋一朝是個難得的好皇帝,天性仁孝,對人寬厚和善。趙禎在位期間,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 士農樂業,文武忠良。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爲“仁宗盛治”。所以,廟號曰“仁”。

那麼,1200貫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宋朝各級官員的工資標準。

據《宋史·職官志》記載,宰相、樞密使一級的高官,每月俸錢三百千 (即三百貫),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綿百兩,祿粟月一百石;地方州縣官員,大縣(萬戶以上)縣令每月二十千,小縣縣令每月十二千,祿粟月五至三石。

比如大家所熟識的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熙寧二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官員首次大幅度加薪。宋仁宗嘉祐年間正式制定“祿令”,宰相、樞密使月俸三百貫,有人據當時每石米價六七百文到一貫文折算,1貫銅錢大約相當300元人民幣,這樣算來,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月薪近90000元人民幣。

而皇帝的工資是宰相的四倍,月薪達36萬元人民幣,換算成年薪就是430萬。當然,這只是大約數,因爲米價在不同時期並不是固定的。

當然,皇帝的工資只他個人的零花錢,他真正擁有的財富是無可估量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