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姚振華的激進模式,一度被貼上“野蠻人”的標籤;三年後,姚振華走起了懸疑路線。

昔日被怒斥的“門口野蠻人”,以赤裸裸的進攻風格,疊加資產負債錯配的模式,寶能系掀起了一陣資本巨浪。

之後,隨着監管趨嚴,姚振華的“資產驅動模式”偃旗息鼓。

然而,近期前海人壽清倉韶能股份(000601.SZ),資產堂而皇之“左手倒右手”。此番姚老闆如此大膽,難道嗅到了什麼?

左手倒右手

日前,韶能股份公告稱,其第一大股東前海人壽轉讓其持有的2.16億股A股股份,轉讓給華利通,轉讓價格爲人民幣12.26元/股,合計共26.43億元。韶能股份目前總股本爲10.81億股。

然而,轉讓方前海人壽和受讓方華利通,背後的實控人均爲姚振華。

具體來說,深圳鉅盛華持有前海人壽51%股權,同時直接持有華利通100%股權,鉅盛華的控股股東爲姚振華的寶能投資集團。

換言之,韶能股份近20%的股份在寶能系內部,做了一個“大回環”。

資料顯示,韶能股份旗下有能源(電力)、生態植物纖維製品、精密(智能)製造三大業務板塊,近年來公司重點發展生物質能發電及生態植物纖維製品業務。

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業績:實現營業收入32.68億元,同比增長29.9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78億元,同比增長77.98%。

業績可以說是不錯的,但前海人壽依然要清倉,而且轉讓價格出現大幅溢價。

發佈公告當日(3月2日),韶能股份價格只有6元/股,但接盤方華利通的價格翻了整整一倍,高達12.26元/股,這樣就出現了100%的溢價。

如果對手方是“陌生人”,很難想見能有如此幅度的溢價。

資料顯示,2015年開始,前海人壽便開始進攻韶能股份,當年8月便一舉晉升爲第一大股東。當年年底,前海人壽還參與了32億元的定增,之後兩年又通過自有資金增持,一步步坐穩了韶能股份第一大股東交椅。

姚老闆自有算盤?

姚老闆“左右倒右手”、“100%溢價”的舉動,自然逃不過交易所的問詢。

3月10日,韶能股份公告解釋了一通,話風頗像一位口技高超的發言人。

對於前海人壽及華利通爲同一實際控制下的兩家公司問題,公告稱,兩家公司爲獨立經營的市場主體,有不同的經營發展模式與商業利益考量,本次交易決策系經由兩個主體各自的內部權力機構審議程序而作出,是兩主體各自的真實意思表示。

換言之,雖然是同一個大老闆,卻所謂“倒手”更多是商業決策角度的行爲。

公告還稱,交易價格綜合考慮了前海人壽投資韶能股份的買入成本因素、其作爲第一大股東的轉讓溢價、轉讓意願以及華利通的受讓意願和商業判斷等因素,最終經過雙方平等協商一致而達成。

換言之,這是一場“你情我願”的交易。

縱觀公告,這次溢價交易更像是前海人壽的“調倉”,之所以說用“調倉”二字,這與前海人壽操作歷史相關。

三年前那次“寶萬之爭”出現後,前海人壽的資產負債錯配模式,一度讓市場津津樂道。

前海人壽作爲一家險企,卻盯着萬科、格力,讓“副業”權重上升。這背後,姚老闆試圖打破一家壽險公司7年左右盈利週期的規律。

實際上,2012年前海人壽才成立,三年後就頻頻進攻上市公司,再通過舉牌的形式,大大增厚投資收益,放大淨利潤的數字,這樣就能把一家險企的“命根子”——償付能力,大幅提升。

這條資產負債錯配之路,卻成了很多小型險資企業的榜樣,當然,論“野蠻風格”肯定誰也不及姚老闆。

那麼,此次前海人壽將韶能股份“賣出”,以100%的溢價,獲利自然不菲,在險企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或是提升償付能力的另類手段?

“現金奶牛”還能擠出多少?

姚老闆的前海人壽,除了“門口野蠻人”,還有一個標籤:“現金奶牛”。

之前,前海人壽的吸金石就是萬能險,即包含保險保障功能、並至少在一個投資賬戶擁有一定資產價值的人身保險險種。

最風光之時的2016年,前海人壽萬能險的賬戶餘額高達1600億元人民幣,也就是投資端上不斷磨刀霍霍,不斷錢生錢,這才惹出了“寶萬之爭”的鬧劇。

2017年,證監會多項政策趨嚴,比如上市公司再融資收緊,疊加資管新規出臺,銀行委外大幅收縮,保險業監管力度也在加碼。

隨着前海人壽萬能險叫停,整個市場的買方機構——險資、公募、信託都迎來了一場資產端的收縮,自然制約了投資端的“發揮”。

所謂的“門口野蠻人”並沒有真正消失,“野蠻人”一直還在門口。

換而言之,一場週期的力量開始出現,潮水退去時前海人壽展開各種自救,出售旗下資產,不斷迴流資金降低負債,並開始將大量資金投向寶能系的老本行——地產業,加大布局養老地產、醫療等。

潮退之後,還有潮湧之時,靜觀其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