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輛重達18.3噸的坦克在英國誕生了,這是世界上的第一輛坦克,當時英國在對外擴張的戰爭中受到敵軍的全力阻擊,各國的陣地都由鐵絲網、戰壕、機槍碉樓組成,想要在敵人強大的機槍火力下攻下敵軍陣地並非易事。當時英國遠征軍部隊中校斯溫頓就向上級申請製造一種能夠突破敵軍鐵絲網以及戰壕的機器,但當時的英國陸軍司令並不在意這個申請,偶然間一次機會,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得知了中校的這個申請計劃,親自領導軍工部門着手生產,在1915年9月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輛坦克。

  這輛坦克在試驗過程中就展現出了優秀的越野能力以及一定的火力壓制能力,敵軍的鐵絲網以及戰壕在根本擋不住英國軍隊的攻擊,因爲當時的機槍根本打不穿坦克厚重的“盔甲”。在1916年索姆河戰役中,英國首次將坦克用於實戰中,18輛坦克迅速的突破了德國的防線,德軍瞬間潰不成軍,英國坦克的威名迅速傳遍了歐洲大陸,自此掀開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在當時,雖然坦克上配備有機槍等武器裝備,但是當時坦克無論在越野能力還是有一定限制的,坦克部隊深入敵後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敵人可以利用坦克的視野盲區對坦克造成致命的損傷。

  當時坦克最常見的運用戰術就是作爲步兵的掩體前進,利用自身的火力壓制以及摧毀敵方鐵絲網、戰壕的能力讓士兵在前進途中不受傷害,大批的士兵能夠輕易達到敵軍陣地也就意味着一場戰鬥的勝利。所以在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最重要的作用並不是依賴自身的火力轟炸敵軍,更多的是掩護步兵方陣能夠進入地方陣地,這就能大大降低步兵的傷亡率。

  隨着坦克的發展,坦克火力不斷增強、機動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坦克部隊有能力作爲步兵的前鋒,但是各國也找到了很多應付坦克的方法,前蘇聯應對德軍的入侵時就曾經訓練了一批警犬專門對付德軍的坦克兵團,這些警犬會將炸藥包在坦克地下引爆,使德軍坦克報廢。受攻擊的德軍只好派遣一部分步兵保護坦克不受襲擊,再次恢復坦克掩護步兵前進的作戰策略,在部隊遭到包圍時,敢死隊突圍也離不了坦克的掩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